施政報告丨團結基金: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工作組令行動計劃更細緻
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新一份《施政報告》建議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並設立3個工作組;亦建議各種簡化行政措施,訂立北都專屬法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認為,有關建議令整個發展北都的行動計劃更細緻,與基金會早前發表的方向一致。
葉文祺認為,稍後政府應進一步交待如何協調各建議的工作範疇,例如「北都發展委員會」下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會在各發展區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成立園區公司,並會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律,當中會涉及融資、各種跨境流動管理、發展圖則審批、調整法定圖則參數、及徵收土地賠償等範疇。然而,現時的法例及工作指引已涵蓋審批圖則、收地及批地程序,政府應清楚界定新專屬法律的界線,並預早制定萬一出現新專屬法律與現行制度出現衝突時的處理方案。
在土地房屋方面,葉文祺表示,今年《施政報告》中的土地及房屋政策同時觸及「供應、流轉、資金」三個層面,整體方向正面,亦兼具操作性。豐富置業階梯的「六招」合併後旨在放大入口、打通出口,形成更快流轉的換樓鏈:一方面透過調整綠白表比例、白居二配額擴大「入口」;另一方面以縮短禁售期、提高較大單位比例及長者「以大換小/近換遠」等設計,增加家庭適配度並釋放市區大單位,令公營房屋體系形成正循環。
他提出在提速及放寬的同時,亦要引入更穩定的機制管理價格與預期,例如設動態比例區間,一旦居屋價格偏離負擔能力區間,便動態調節綠白表比例、白居二配額與補價梯度,讓政策提速而不致過熱。
另外,就進一步優化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葉文祺稱,留意到政府連續兩年放寬相關規定,顯示現階段政策取向傾向提振高端住宅與商廈成交,惟不同額度之間的吸引力提升仍屬未知數。若降低住宅門檻,投資者的進場成本下降,或加快中高價物業庫存去化,但同時需留意對印花稅收入的壓力,以及可能削弱本地中產家庭換樓能力的風險。反之,提高非住宅投資額上限對中產住宅市場影響較小,但資金可能更集中流向地產,與政府期望分散至金融與新興產業的原意存在落差。
他建議,有關放寬應設計條件,引導資金投向北部都會區或工廈活化等項目,以兼顧地區均衡,並更好地配合香港的長遠發展方向。




,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