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博弈】美元體系的優雅掠奪術
美國人正在打一場他們自己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的戰爭。不是針對外敵,也不是共和與民主之爭,而是對抗一種無聲卻致命的敵人:貨幣的慢性崩壞。這場戰爭毋須槍炮,只有通脹、債務與政策工具,卻足以讓一整個中產階級在不知不覺中,被榨乾至骨髓。
從數據來看,邏輯冷酷得近乎殘忍。自2000年以來,美國M2貨幣供應量增加了超過250%,而同期中位家庭的實質收入幾乎原地踏步。這意味着,美國經濟在貨幣上不斷膨脹,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卻愈來愈像用泡沫包裝的現實。數字在變大,生活在變小。
這不是經濟失誤,而是制度設計的結果。美聯儲的2%通脹目標,被包裝成穩定成長的象徵,但本質上是對購買力長期、合法的掠奪。30年2%的通脹,將貨幣價值削減近一半。這種「可預期的損失」之所以不引發恐慌,是因為它有一個文明的包裝:經濟學模型。而這種信仰式的中央銀行獨裁,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把整個中產階級變成了債務的奴僕。從房貸、學貸到車貸,美國的家庭債務總額已超過17萬億美元,平均每個家庭身上背着超過12萬美元的負債。
對於掌握資產的人來說,通脹是朋友:房價上升、股市膨脹、債務變得更便宜。對於只依賴薪資生活的人,它則是敵人:生活成本上升、工資停滯、儲蓄貶值。這場結構性轉移,並非陰謀,而是知識不對稱的自然結果。懂的人套利,不懂的人埋單。
至於美國國內的中產階級,則被迫在一個設計給富人玩的遊戲裏當統計樣本。他們被教育系統訓練成「勤奮的消費者」,卻從未被教過什麼是資產負債表。他們以為政治是改變現實的工具,卻不知道貨幣政策才是真正的立法者。這讓人不禁懷疑,美國的民主,是不是只是讓你自由選擇哪種方式被掠奪。
當然,也不能否認這個體系的效率。每當美聯儲加息,全世界就像得了高血壓:新興市場資本外流、滙率跳水、債務違約。而當它寬鬆時,美國國內的資產泡沫又像脹氣的熱氣球一樣升空,順道還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一同推向月球。美國政府可以在不提高稅率、不削減支出、不爆發政變的情況下持續擴大債務,並靠全球對美元的需求稀釋風險。這是一種極為高明的全球租稅機制:其他國家購買美國國債、持有美元儲備,間接為美國的國內赤字買單。這不叫帝國主義,而是貨幣外交。
不過,這個體系正在進入壓力測試階段。美國聯邦債務已突破34萬億美元,利息支付即將成為聯邦預算中最大的單一項目。人口老齡化與醫療支出正蠶食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而政治極化則令任何財政改革成為不可能的任務。這不是失衡,而是體制本身的終極演化:將當下的風險轉嫁給未來。
最諷刺的是,在這一切的迷霧中,選民仍然相信選舉可以改變命運。他們熱衷於左右之爭,卻對貨幣體系的基本邏輯全然無感。這就像在一艘沉船上爭論誰該掌舵,卻無人意識到船底早已裂開。政治是表演,經濟才是編劇。
真正的分水嶺,不在於意識形態的選擇,而在於是否理解這場貨幣戰爭的遊戲規則。當然,富人不會告訴其他人這些。他們早已將現金轉化為股票、房產、對沖基金,甚至是比特幣。他們的資產在通脹中膨脹,而普通平民百姓的薪資在通脹中蒸發。這不是陰謀,而是機制。財富差距的加速不是因為富人太貪婪,而是因為他們太聰明——他們懂得如何在制度中套利,而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制度是怎麼運作的。
美國的經濟制度不是崩潰,而是演化——往一個更不公平、更不透明但更有效掠奪的方向進化。這不是失敗,而是成功的另一種形式,只不過成功的是少數人。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