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資訊 |
|||
最高 | 55.950 | 成交股數 |
2.40百萬
|
最低 | 55.250 | 成交金額 |
1.33億
|
長線勢頭過往表現 | ||
買入日期 | 沽出日期 |
升跌 |
2020-11-16 | 2021-06-21 | 6.8% |
2019-12-19 | 2020-02-04 | -6.9% |
2019-11-07 | 2019-12-02 | -5.6% |
2019-02-26 | 2019-05-15 | -5.9% |
2018-08-31 | 2018-10-08 | -8.0% |
10天平均值 |
54.95 /
1.4%
|
50天平均值 |
55.77 /
-0.1%
|
150天平均值 |
54.10 /
3.0%
|
250天平均值 |
55.60 /
0.2%
|
1個月升跌 |
-1.9%
|
3個月升跌 |
-6.8%
|
52週升跌 |
-10.4%
|
52週波幅 |
48.80 - 62.75
|
1個月相對恒指 |
2.3%
|
3個月相對恒指 |
9.9%
|
1年相對恒指 |
24.1%
|
14天RSI |
51.1
|
啤打系數(beta) |
0.3
|
公司相關新聞 |
行業相關新聞 |
![]() |
![]() |
![]() |
![]() |
基本數據 | |||
(百萬港元) | 12/2019 |
12/2020 |
12/2021 |
營業額 (百萬) | 299,021 | 266,396 | 280,847 |
毛利 (百萬) | 193,062 | 170,847 | 176,581 |
EBITDA (百萬) | 97,303 | 107,782 | 86,455 |
EBIT (百萬) | 59,174 | 66,124 | 41,199 |
股東應佔溢利 (百萬) | 39,830 | 29,143 | 33,484 |
每股盈利 (港元) | 10.329 | 7.557 | 8.703 |
每股股息 (港元) | 3.170 | 2.314 | 2.660 |
每股資產淨值(港元) | 120.398 | 128.181 | 133.820 |
主要財務比率 | 12/2019 |
12/2020 |
12/2021 |
營業額按年變動 (%) | 7.9 | -10.9 | 5.4 |
毛利按年變動 (%) | 15.2 | -11.5 | 3.4 |
股東應佔溢利按年變動 (%) | 2.1 | -26.8 | 14.9 |
毛利率 (%) | 64.6 | 64.1 | 62.9 |
邊際利潤率(%) | 13.3 | 10.9 | 11.9 |
市盈率 (倍) | 5.4 | 7.4 | 6.4 |
股息收益率 (%) | 5.7 | 4.2 | 4.8 |
總資產回報率 (%) | 3.3 | 2.3 | 2.8 |
股東權益回報率 (%) | 8.6 | 5.9 | 6.5 |
債項(現金)淨額/股東權益 (%) | 63.3 | 56.9 | 49.2 |
市賬率 (倍) | 0.5 | 0.4 | 0.4 |
主要業務
集團經營五項核心業務,計有港口及相關服務、零售、基建、能源及電訊。
最新業績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12個月全年業績,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為 334.8億港元,同比增幅 14.9%。 每股基本盈利 8.7026港元。 派發股息每股 1.86港元。 期內,營業額上升 5.4% 至 2,808.5億港元,毛利率減少 1.3% 至 62.9%。 (公佈日期: 2022年03月17日)
業務回顧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
港口及相關服務
此部門是全球最具領導地位之港口網絡,在26個國家52個港口擁有共291個經營泊位之權益。
2021年之整體吞吐量增加5%至8,800萬個標準貨櫃,主要由於此部門全部地區之全球消費者需求強勁復甦,而和記港口信託、歐洲(主要為英國、西班牙巴塞隆拿及荷蘭鹿特丹)以及亞洲、澳洲及其他(主要為泰國蘭差彭、印尼耶加達、墨西哥、巴哈馬群島自由港及巴拿馬)主要港口均錄得增長,惟因沙特阿拉伯達曼之特許經營權於2020年9月底屆滿以致失去吞吐量貢獻而部分抵銷。
部門於2021年之吞吐量較2019年疫情前水平增加2%。由於全球貿易量大幅回升,大部分港口業務之吞吐量已超越或達到疫情前水平。
2021年之呈報收益總額增加29%至港幣422億8,500萬元,主要由於吞吐量增長、英國、荷蘭鹿特丹及墨西哥之倉儲收入增加、貨櫃航運業務一家聯營公司之理想表現,以及新收購荷蘭Delta II碼頭之貢獻。有利收益增長因部門於2020年出售上海明東集裝箱碼頭部分權益(20%)後上海之貢獻減少及上述失去沙特阿拉伯達曼之貢獻而部分抵銷。
於2021年12月31日,部門經營291個泊位(5),較2020年增加八個泊位,為鹿特丹(Delta II碼頭加五個泊位)及巴基斯坦(加三個泊位)之新增泊位。
和記港口信託
雖然整體吞吐量增加3%,和記港口信託之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分別增加21%、25%及53%。有利表現乃由於香港及鹽田之倉儲收入增加、美國、歐洲以及鹽田空轉貨物數量增加以致整體吞吐量增長3%,以及鹽田及香港每個標準貨櫃之平均收益增加。儘管2021年上半年之吞吐量增長13%,惟因香港及內地堆場密度高及採取防疫措施,此增長動力於2021年下半年有所放緩。
年內,與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資企業協議,發展佔地約120公頃之鹽田港東港區一期。
中國內地及其他香港
中國內地及其他香港分部之收益、EBITDA及EBIT增長,主要由於有利貨幣兌換。以當地貨幣計算,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分別減少5%、3%及2%,主要由於部門於2020年出售上海明東集裝箱碼頭部分權益(20%)以致上海之貢獻減少,惟由吞吐量增長及有利毛利組合而部分彌補。撇除股權變動之影響,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增長與吞吐量增長相符。
歐洲
歐洲分部於年內之有利表現主要由於英國、西班牙巴塞隆拿、荷蘭鹿特丹及阿姆斯特丹以及波蘭格丁尼亞之貿易增長強勁令吞吐量上升、倉儲收入增加,以及於2021年6月新收購荷蘭Delta II碼頭之有利貢獻。
亞洲、澳洲及其他
亞洲、澳洲及其他之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分別增長10%、29%及54%,主要來自泰國蘭差彭、印尼耶加達、墨西哥、巴哈馬群島自由港及巴拿馬之吞吐量上升,以及去年確認若干表現略遜港口之減值撥備帶來之有利變動。有利表現因去年沙特阿拉伯達曼之特許經營權屆滿以致失去貢獻而部分抵銷。
此部門已於2021年2月簽訂協議投資及營運位於沙特阿拉伯吉贊基礎工業及下游產業城內之多用途碼頭。於2021年9月,部門簽訂協議管理及營運位於沙特阿拉伯薩勒曼國王能源園區內之保稅國際陸港及物流區域。
零售
零售部門由屈臣氏集團旗下公司組成,為全球最大之國際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商,擁有1億4,200萬名忠誠會員。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屈臣氏集團經營12個零售品牌,在全球28個市場經營16,398家店舖,提供優質個人護理、保健及美容產品;食品及洋酒;以及消費電子及電器產品。屈臣氏集團亦在香港與內地製造及分銷各類瓶裝水與其他飲品。自疫情開始以來,屈臣氏集團已將其部分瓶裝水製造廠改裝為在香港生產口罩。
隨著2021年逐步放寬限制封鎖措施及店舖暫時停業大幅減少,加上有利外幣兌換影響,呈報收益總額較去年增加9%,主要來自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惟因2021年內對疫情之憂慮漸減以致香港超級市場業務之貢獻減少而部分抵銷。以當地貨幣計算,收益總額較去年增加6%。
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佔零售部門2021年收益之84%,擁有1億4,100萬名忠誠會員。此等忠誠會員之客戶見解使業務能夠推動貨品種類、店舖及市場推廣策略。連同「O + O」端對端媒體接觸點,將能產生更高投資回報並提高品牌權益。
零售部門以呈報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較2020年分別增加11%及14%。以當地貨幣計算,EBITDA及EBIT分別增加9%及12%,主要由於自疫情中強勁復甦令收益增長。儘管因疫情而受到嚴重干擾,由於歐洲之表現超越疫情前以及亞洲取得穩固表現,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呈報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分別改善17%及23%。此等有利業績因各市場於2021年獲得之政府補貼減少、內地於2021年下半年之表現因社區封鎖措施而轉差,以及其他零售分部於2021年香港超級市場業務之表現繼2020年受到顧客作出搶購之有利影響後表現回復正常而部分扺銷。於2021年,部門得見在內地擴充其飲品業務之機會,並於2021年內投資逾港幣1億元於市場推廣及增聘銷售人員,務求加快業務增長。
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
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於2021年上半年疫情相對穩定時錄得理想表現,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按年增長53%。於2021年下半年,業務因地區性爆發及全國收緊公共衛生措施令顧客流量下降而大受影響,因此2021年全年之EBITDA及EBIT以當地貨幣計算較2020年分別減少11%及14%。儘管貿易環境嚴峻,業務採取積極行動應對客戶購物行為轉變,透過部門之數碼渠道恢復銷售額,以「O + O」平台策略補回部分店舖差額。透過以屈臣氏集團最大之實體店舖及配送中心網絡建立「O + O」銷售參與率,「O + O」平台策略推動客戶之長遠價值。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將得以透過其實體店舖網絡及28家網上店舖之18,000名美容顧問與其6,200萬名忠誠會員及逾8,000萬名社交媒體追隨者進行數碼互動。於2021年,網上銷售增長保持強勁達94%(2020年:123%)。
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於年內淨增加64家店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內地超過500個城市經營逾4,100家店舖。
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
屈臣氏為亞洲領先之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連鎖集團,品牌有極高知名度,而且店舖位置分佈廣泛。儘管隨著區內感染病例不斷上升而實施不同限制措施令同比店舖銷售額下跌0.8%,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因持續擴充店舖組合及提高營運效率而錄得EBITDA及EBIT穩定增長(主要為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以當地貨幣計算分別增長6%及7%。此外,儘管持續實施入境限制以致訪港旅客人數有限,香港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於2021年仍能大幅削減虧損。
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於年內淨增加131家店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12個市場經營3,600家店舖。
西歐保健及美容產品
西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於年內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分別大幅增長36%及47%,由於同比店舖銷售額強勁增長7.9%,主要來自比荷盧三國及德國,因店舖於封鎖期間得以保持營業。位於住宅區或附近之店舖因能滿足當地消費者於封鎖期間日益增長之需求,故銷售額尤其強勁。
西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於年內淨增加14家店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經營逾5,600家店舖。
東歐保健及美容產品
東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繼續協助部門復甦,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分別增長19%及22%,主要來自波蘭Rossmann合資企業於年內開設店舖之強勁動力,加上同比店舖銷售額回復4.6%之理想增長,惟因波蘭自2021年初起引入零售銷售稅而部分抵銷。
東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於年內淨增加54家店舖,截至2021年12月31日經營逾2,500家店舖。
其他零售
其他零售分部於2021年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收益總額減少6%,主要由於2021年香港超級市場業務之表現繼2020年受到顧客作出搶購之有利影響後表現回復正常,以及增加投資以加快內地飲品業務之業務增長。
其他零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三個市場經營436家零售店舖,以及在香港與內地製造及分銷各類瓶裝水與其他飲品。
基建
基建部門包括集團於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基建」)之75.67%(1)權益及集團於與長江基建共同擁有六項基建投資(包括Northumbrian Water、Park’N Fly、Australian Gas Networks、Dutch Enviro Energy、Wales & West Utilities及UK Rails)之直接股權所得之10%經濟收益。
長江基建為聯交所上市之最大型基建公司,多元化投資包括能源、交通及水處理基建、廢物管理、轉廢為能、屋宇服務基建及基建相關業務。長江基建分別在香港、內地、英國、歐洲大陸、澳洲、新西蘭、加拿大及美國經營業務。
長江基建公佈按IFRS 16後基準之股東應佔溢利淨額為港幣75億1,500萬元,較去年增加3%。2021年及2020年均包括修訂英國企業所得稅率之遞延稅項支出。撇除兩個年度錄得之非現金遞延稅項影響,以及於2020年出售PortugalRenewable Energy所得之出售收益,2021年之經調整溢利淨額較2020年增加22%,反映其全球基建業務組合之良好營運表現。
部門之EBITDA及EBIT分別為港幣296億3,600萬元及港幣190億9,500萬元,以呈報貨幣計算較去年分別增加2%及3%,反映有利外幣兌換影響及所述良好營運表現,惟因2020年確認出售Portugal Renewable Energy之收益而部分抵銷。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長江基建持有35.96%權益並在聯交所上市之電能實業,溢利貢獻為港幣22億1,000萬元,與2020年之港幣22億800萬元相若。撇除所佔之非現金遞延稅項影響及Portugal Renewable Energy之出售收益,電能實業之經調整溢利貢獻較去年增加10%。
於2021年,長江基建於英國及澳洲之多項受規管業務已進入新規管期,收益及容許回報因而減少。Northern GasNetworks及Wales & West Gas Networks已就規管重設向競爭及市場管理局提出上訴。上訴程序完成後,多個方面獲得改善。此將惠及此等業務於現行規管期餘下年度之收益及資產基礎。長江基建之穩健業務模式將繼續提供理想收益流與回報。
於2021年,長江基建之業務已進行多項收購活動,包括ista完成四項相關收購,擴大其在德國、法國及捷克共和國之市場滲透率;Reliance Home Comfort於年內完成兩項收購,增加約25,000項主要位於安大略省之新出租資產,並進一步鞏固其在區內之市場地位;以及Canadian Power購入卑詩省Okanagan地區兩個風電場。此外,Dutch Enviro Energy被列為收購荷蘭轉廢為能企業AEB之優先競投者。
長江基建一直秉持審慎之財務管理,並密切監察基本財務狀況。長江基建繼續維持雄厚之財政實力,於2021年12月31日持有手頭現金港幣81億元,而債務淨額對總資本淨額比率為14.7%。標準普爾維持授予「A/穩定」信貸評級。長江基建已於2021年3月贖回12億美元永久資本證券,並隨後於2021年6月及7月各發行3億美元證券,預期日後可大幅節省向證券持有人作出之分派。
電訊
集團之電訊部門包括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CKHGT」)以及和記電訊亞洲(「和電亞洲」)。CKHGT整合3集團在歐洲之業務(「歐洲3集團」)及在聯交所上市之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和電香港」)之66.09%權益。歐洲3集團為流動數據通訊技術先驅以及綜合電訊及數碼服務營運商及創新者,於歐洲六個國家經營業務。和電香港持有集團在香港及澳門之流動電訊業務權益。和電亞洲持有集團在印尼、越南及斯里蘭卡之流動電訊業務權益。
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
CKHGT於2021年完成出售瑞典及意大利之發射塔資產並確認出售收益港幣252億5,900萬元,而於2020年12月則完成出售丹麥、奧地利及愛爾蘭之發射塔資產並於2020年確認出售收益港幣165億8,300萬元。於2022年3月3日,集團已就英國發射塔資產交易取得有條件監管機構批准。待有關條件完滿達成後,預期該交易將於2022年下半年內完成。
除出售收益外,CKHGT於2021年就集團之意大利電訊業務確認非現金商譽減值港幣154億7,200萬元。
歐洲3集團(2)
歐洲3集團之收益總額及毛利總額分別為港幣869億7,200萬元及港幣607億7,700萬元,以當地貨幣計算較去年均減少4%,主要由於意大利市場仍然競爭激烈。歐洲3集團所有其他業務均錄得較佳或穩定之毛利總額。於2021年12月31日,活躍客戶總人數為3,850萬名,與2020年相若,主要由於意大利及英國之客戶人數總增長在若干程度上受到疫情相關封鎖措施之影響而令客戶總人數下跌,惟由其他業務錄得客戶人數淨增長而完全彌補。管理層繼續集中控制客戶流失率,合約客戶總人數之平均每月客戶流失率由2020年之1.3%改善至本年度之1.2%。
歐洲3集團之ARPU淨額及AMPU淨額較2020年分別增加1%及2%至13.15歐羅及11.53歐羅,主要由於較佳收費組合及更高價值方案。
2021年之數據用量總額較去年增加28%至約7,014拍字節。於2021年,每名活躍客戶之數據用量約為每名用戶192.7千兆字節,而2020年為每名用戶147.7千兆字節。
歐洲3集團於2021年之業績受到發射塔服務費用遞增之影響。按同比基準,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按年分別減少5%及28%,主要由上述毛利總額下跌所帶動,惟由嚴謹控制營運支出而部分彌補。歐洲3集團錄得穩定之EBITDA毛利率為40%,較2020年減少1個百分點。折舊與攤銷較去年增加,由於持續投資於資訊科技及推出5G(特別是英國),以及英國、瑞典及丹麥業務之頻譜牌照支出,導致EBIT表現較2020年遜色。
英國
3英國之EBITDA以當地貨幣計算較去年增加10%,主要由流動虛擬網絡營運商之其他毛利改善及穩定之客戶服務毛利淨額,以及2021年上半年各種封鎖措施導致與上客及保留客戶活動相關之成本減少及其他節省成本效益所帶動,惟因下半年隨著英國解除限制令社會流動性增加以致市場推廣支出上升而部分抵銷。EBIT以當地貨幣計算較去年減少17%,主要由於資訊科技投資及加快推出5G網絡令資產基礎擴大以致折舊增加。
意大利
按同比基準及以當地貨幣計算,意大利之EBITDA減少12%,主要由於競爭激烈導致收益下跌10%。Wind Tre已實施不同成本節省措施,包括削減客戶服務及銷售與分銷開支,以部分彌補毛利跌幅。此外,於2021年下半年,客戶服務毛利淨額與上半年相比已漸有起色。EBIT減少39%,因持續推出5G令資產基礎擴大導致折舊與攤銷增加。
瑞典
集團擁有60%權益之瑞典業務,呈報按同比基準及以當地貨幣計算之全年EBITDA較去年增長10%,主要由活躍客戶總人數增加6%令毛利總額增長7%所帶動,惟因網絡基礎擴大以致營運成本上升而部分抵銷。由於持續推出網絡令折舊增加以及於2021年初收購新頻譜牌照令攤銷增加而部分抵銷EBITDA增幅,全年EBIT較去年增加2%。
丹麥
儘管於2021年上半年受到封鎖措施之影響,集團擁有60%權益之丹麥業務,呈報以當地貨幣計算之毛利總額較去年增長2%。按同比基準,全年EBITDA較去年增加1%,主要由毛利總額增長所帶動,惟因網絡基礎擴大令營運成本上升而部分抵銷。於2021年下半年,業務因持續進行網絡資產互換而加速確認折舊支出,導致全年EBIT較去年減少21%。
奧地利
按同比基準及以當地貨幣計算,奧地利之EBITDA與2020年相若而EBIT則減少1%,主要由於數據流量增加及網絡基礎擴大以致營運成本上升,以及撥回去年錄得之若干非經常性撥備,惟由AMPU淨額增加6%、旅遊限制放寬令漫遊貢獻增加,以及流動虛擬網絡營運商之有利貢獻以致毛利總額增長3%而部分彌補。
愛爾蘭
按同比基準及以當地貨幣計算,EBITDA及EBIT較2020年分別減少4%及15%,主要由於客戶在綑綁式計劃以外之開支減少及低價值物聯網客戶比例增加之攤薄影響令AMPU淨額下跌抵銷客戶總人數增長有餘,導致毛利總額減少1%,加上網絡擴大令營運成本上升。EBIT亦反映資產基礎擴大導致折舊與攤銷增加。
和記電訊香港控股
和電香港公佈2021年IFRS 16後之股東應佔溢利為港幣400萬元。按IFRS 16前基準,EBITDA及EBIT分別為港幣10億9,300萬元及港幣1億4,200萬元,較去年分別減少18%及71%,主要由於漫遊收益下跌(反映長時間旅遊限制之全年影響)以致客戶服務毛利淨額減少、投資於先進5G技術及擴大其網絡覆蓋相關之網絡成本上升,以及較低存款利率及於2021年9月派發特別中期股息後現金結餘下跌以致利息收入減少。EBIT亦反映隨著業務持續推出5G令資產基礎擴大以致折舊與攤銷增加。
和記電訊亞洲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和電亞洲之活躍顧客總數目約為5,620萬名,較2020年減少1%。
於2021年12月31日,印尼業務之4G網絡約32,000個基站,覆蓋超過37,000條村落。於2021年,印尼之市場情況因疫情而受到嚴重影響。以當地貨幣計算之收益較2020年減少6%,主要由於ARPU及活躍顧客數目下跌。儘管收益減少,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較2020年增加1%,主要由於年內確認若干一次性外幣兌換收益,以及於疫情期間採取嚴格控制及成本節省措施抵銷收益下跌有餘。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較2020年減少28%,主要由於持續投資於網絡令折舊增加。
於越南,業務亦因嚴峻疫情而充滿挑戰,尤其於2021年下半年實施全面封鎖時。以當地貨幣計算之呈報收益較2020年減少2%,反映ARPU下跌,惟由客戶總人數增長2%而部分彌補。2021年之EBITDA及EBIT以當地貨幣計算較2020年分別減少34%及15%,主要由於2020年之業績包括若干外匯收益,以及2020年及2021年完成擴大網絡計劃令折舊增加。
於2021年,斯里蘭卡業務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收益、EBITDA及EBIT較2020年分別增長7%、67%及31%,反映毛利改善及成本控制。
於2022年1月,集團宣佈Hutchison 3 Indonesia(「H3I」)與PT Indosat Tbk(「Indosat」)完成合併。合併公司Indosat OoredooHutchison(「IOH」)繼續在印尼證券交易所上市,並成為印尼第二大電訊營運商,其2021年之估計備考合併全年收入約為30億美元。預計合併於未來三至五年之按年稅前協同效益實現率約達3億至4億美元。憑藉實現協同效益,更大規模、財力和專長,得以加速印尼之經濟增長與轉型至數碼社會,合併將帶來成本效益、帶動創新及提升網絡技術,並為所有股東、客戶及印尼創造更多價值。於2022年1月4日完成合併後,H3I已不再綜合入賬,而集團持有Ooredoo Hutchison Asia Pte. Ltd之50%權益,該公司則持有IOH之65.6%權益。
財務及投資與其他分部
財務及投資與其他分部包括集團所持現金與可變現投資之回報、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和記黃埔中國」)、上市聯營公司TOM集團(「TOM」)、瑪利娜業務、上市聯營公司長江生命科技集團(「長江生命科技」)及持有TPGTelecom Limited(「TPG」)25.05%權益之上市附屬公司Hutchison Telecommunications (Australia) Limited(「HTAL」)。集團之能源業務於2021年1月與Cenovus Energy合併後,集團於Cenovus Energy之15.8%權益計入財務及投資與其他分部項下。2020年所佔赫斯基之業績亦已重新分類至此分部,以符合2021年之呈列方式。
財務及投資主要來自集團所持現金與可變現投資之回報,於2021年12月31日,集團持有之現金與可變現投資合共為港幣1,613億6,000萬元。有關集團庫務職能之進一步資料,刊載於2021年全年業績公告「集團資本及流動資金」一節內。
於2021年,此分部之EBITDA及EBIT包括一次性虧損淨額港幣50億元,當中包括能源業務合併後之非現金外匯儲備虧損港幣35億元及集團所佔能源業務之美國煉油資產非現金除稅前減值之部分港幣15億元。相比去年則錄得一次性虧損淨額港幣148億元,當中包括所佔能源業務之減值及撇減部分,惟由合併澳洲電訊業務產生之攤薄收益淨額港幣101億元而部分彌補。
其他業務
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
和記黃埔中國在內地、香港及英國經營多家製造、服務及分銷合資企業,亦擁有目前在聯交所、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AIM市場及美國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上市之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和黃醫藥」)38.46%權益。和黃醫藥為一家處於商業化階段之創新生物醫藥公司,旨在成為發現、開發及商業化治療癌症及免疫性疾病靶向治療及免疫療法的全球領導者。和黃醫藥於2021年4月進行私人配售及於2021年6月在香港透過首次公開發售上市籌集額外股本。因此,長和所持股權進一步攤薄至38.46%。
Cenovus Energy
Cenovus Energy為股份在多倫多及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加拿大綜合能源公司。其於加拿大、美國及亞太地區經營業務,並為加拿大第三大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以及加拿大第二大煉油商及改質商。Cenovus Energy與赫斯基能源於2021年1月完成合併後,Cenovus Energy成為集團之聯營公司。於2021年12月31日,集團持有Cenovus Energy之15.8%權益,聯同認股權證進一步增加1.1%至16.9%(1)。
TOM集團
集團擁有在聯交所上市之聯營公司TOM之36.1%權益。TOM為一家科技及媒體公司,經營電子商貿、社交網絡及流動互聯網技術業務,以及投資於金融科技及先進數據分析行業。此外,其媒體業務涉及出版及廣告行業。
瑪利娜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瑪利娜在歐洲九個市場擁有逾780家店舖,供應高級香水及化妝品。
長江生命科技集團
集團擁有在聯交所上市之長江生命科技約45.32%權益。長江生命科技從事保健、醫藥與農業相關產品及資產之研發、製造、商品化、市務推廣、銷售及投資。
HTAL(所佔TPG Telecom Limited部分)集團擁有在澳洲證券交易所上市之附屬公司HTAL之87.87%權益,而HTAL擁有TPG Telecom Limited之25.05%權益。TPGTelecom Limited(前稱為Vodafone Hutchison Australia或「VHA」)與TPG Corporation Limited(前稱TPG Telecom Limited)於2020年6月26日合併生效前,為與Vodafone Group Plc組成之50-50合資企業。合併後,TPG Telecom Limited於2020年6月30日在澳洲證券交易所上市,並由HTAL、Vodafone Group Plc及其他股東分別持有25.05%、25.05%及49.9%。
業務展望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
全球經濟前景仍不明朗。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新變種、市場對通脹加劇之憂慮,加上預期各國收緊貨幣政策,更加添預測2022年全球增長軌轍及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趨勢之難度。然而,2020年及2021年之經驗顯示,韌力及靈活性為抗衡重大干擾及不確定情況之關鍵因素。因此,集團在應對不斷變化之市場動態時,將繼續保持抗逆力及敏捷性。集團務求達致經常性盈利增長,並將專注於提高股東回報,同時維持穩健之財務狀況。集團將繼續保持嚴謹審慎之財務、流動資金及現金流管理,亦將繼續著重所有核心業務之可持續發展目標。若無其他不可預見之情況,預期集團將得以維持穩定之增長步伐並於來年繼續取得出色表現。
資料來源: 長江和記實業 (00001) 全年業績公告
核數師
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