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資訊 |
|||
最高 | 48.900 | 成交股數 |
2.87百萬
|
最低 | 48.100 | 成交金額 |
1.39億
|
長線勢頭過往表現 | ||
買入日期 | 沽出日期 |
升跌 |
2022-01-18 | 2022-05-25 | -2.0% |
2020-11-16 | 2021-06-21 | 6.8% |
2019-12-19 | 2020-02-04 | -6.9% |
2019-11-07 | 2019-12-02 | -5.6% |
2019-02-26 | 2019-05-15 | -5.9% |
10天平均值 |
48.62 /
-0.1%
|
50天平均值 |
48.76 /
-0.4%
|
150天平均值 |
46.51 /
4.4%
|
250天平均值 |
49.66 /
-2.2%
|
1個月升跌 |
3.0%
|
3個月升跌 |
5.1%
|
52周升跌 |
-16.7%
|
52周波幅 |
38.55 - 59.45
|
1個月相對恒指 |
4.9%
|
3個月相對恒指 |
5.2%
|
1年相對恒指 |
-8.8%
|
14天RSI |
50.8
|
啤打系數(beta) |
0.4
|
公司相關新聞 |
行業相關新聞 |
![]() |
![]() |
![]() |
![]() |
基本數據 | |||
(百萬港元) | 12/2020 |
12/2021 |
12/2022 |
營業額 (百萬) | 266,396 | 280,847 | 262,497 |
毛利 (百萬) | 170,847 | 176,581 | 160,773 |
EBITDA (百萬) | 107,782 | 86,455 | 81,529 |
EBIT (百萬) | 66,124 | 41,199 | 41,741 |
股東應佔溢利 (百萬) | 29,143 | 33,484 | 36,680 |
每股盈利 (港元) | 7.557 | 8.703 | 9.567 |
每股股息 (港元) | 2.314 | 2.660 | 2.926 |
每股資產淨值(港元) | 128.181 | 133.820 | 136.686 |
主要財務比率 | 12/2020 |
12/2021 |
12/2022 |
營業額按年變動 (%) | -10.9 | 5.4 | -6.5 |
毛利按年變動 (%) | -11.5 | 3.4 | -9 |
股東應佔溢利按年變動 (%) | -26.8 | 14.9 | 9.5 |
毛利率 (%) | 64.1 | 62.9 | 61.2 |
邊際利潤率(%) | 10.9 | 11.9 | 14 |
市盈率 (倍) | 6.4 | 5.6 | 5.1 |
股息收益率 (%) | 4.8 | 5.5 | 6.0 |
總資產回報率 (%) | 2.3 | 2.8 | 3.2 |
股東權益回報率 (%) | 5.9 | 6.5 | 7 |
債項(現金)淨額/股東權益 (%) | 56.9 | 49.2 | 40.7 |
市賬率 (倍) | 0.4 | 0.4 | 0.4 |
主要業務
集團經營五項核心業務,計有港口及相關服務、零售、基建、能源及電訊。
最新業績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12個月全年業績,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為 366.8億港元,同比增幅 9.5%。 每股基本盈利 9.5668港元。 派發股息每股 2.086港元。 期內,營業額下跌 6.5% 至 2,625.0億港元,毛利率減少 1.6% 至 61.2%。 (公佈日期: 2023年03月16日)
業務回顧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
港口及相關服務
2022年之整體吞吐量減少4%至8,480萬個標準貨櫃,當中本地及轉運貨物數量分別佔65%及35%(2021年:本地及轉運貨物數量分別佔63%及37%),主要由於全部地區(尤其和記港口信託)受到美國及歐洲出口貨物減少與長期實行之防疫措施令貨運量下跌,以及英國、荷蘭鹿特丹、巴拿馬及亞洲若干港口受全球供應鏈受阻影響,惟因墨西哥新航線及船舶改道推高吞吐量而部分彌補。歐洲整體吞吐量相對穩定,乃由於上述港口吞吐量減幅因新收購荷蘭Delta II碼頭之貨運量貢獻上升而得以大幅彌補。
儘管吞吐量有所下降,呈報收益總額為港幣441億4,100萬元,以呈報貨幣及當地貨幣計算分別增加4%及10%,主要由於墨西哥因吞吐量增加及倉儲收入上升帶動強勁表現,加上主要來自西班牙巴塞隆拿、荷蘭鹿特丹、巴基斯坦與埃及亞歷山大之倉儲收入上升、來自新收購荷蘭Delta II碼頭之貢獻增加,以及一家貨櫃航運業務聯營公司於2022年上半年受惠於運費上漲而增加之收益佔比。
以呈報貨幣計算,EBITDA較2021年增加4%至港幣158億500萬元,而EBIT增加6%至港幣114億2,600萬元。以當地貨幣計算,EBITDA及EBIT分別增加8%及10%,主要來自亞洲、澳洲及其他地區(其中墨西哥表現突出及巴基斯坦貨運量組合有所改善)、上述歐洲地區之倉儲收入上升,以及一家貨櫃航運業務聯營公司之貢獻增加。
於2022年12月31日,部門經營295個泊位(6),較2021年增加四個泊位,分別位於中國內地惠州(加兩個泊位)及沙特阿拉伯吉贊港口(加兩個泊位)。於2023年1月,部門之泊位數目減少兩個泊位,乃由於坦桑尼亞之特許經營權屆滿,惟預期位於埃及阿布奇爾之碼頭將於2023年最後一季新增營運兩個泊位。
和記港口信託之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分別減少7%、13%及20%,主要由於整體吞吐量下跌7%。表現疲弱主要由於疫情限制期間存貨積壓(尤其2022年下半年之吞吐量較2021年下半年下降14%)導致鹽田出口至美國及歐洲之貨物減少,以及跨境運輸限制於2022年第四季末方始解除,惟因鹽田空轉貨物數量增加而部分彌補。
中國內地及其他香港
中國內地及其他香港分部之收益、EBITDA及EBIT減少,主要由於吞吐量下跌5%所致,尤其是在2022年上半年上海封城影響工廠生產及港口碼頭之貨車流量,以及防疫相關開支上升,惟因倉儲收入上升而部分彌補。
歐洲分部之收益總額輕微上升1%,但EBITDA及EBIT分別減少3%及1%,主要受外幣之不利兌換影響。以當地貨幣計算,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分別增加12%、8%及11%,主要由於大部分歐洲港口之倉儲收入上升及來自於2021年6月新收購荷蘭Delta II碼頭之全年貨運量貢獻,惟因能源及其他成本之通脹影響而部分抵銷。
比較2022年下半年與2022年上半年,吞吐量、EBITDA及EBIT分別減少5%、14%及17%,主要由於環球需求疲弱令英國及巴塞隆拿之吞吐量下跌、能源成本上漲,以及通脹於下半年加劇。
亞洲、澳洲及其他
亞洲、澳洲及其他以呈報貨幣計算之收益總額、EBITDA及EBIT分別增長6%、12%及19%,以當地貨幣計算則分別增長10%、14%及20%,主要受到墨西哥表現理想、大部分港口(包括墨西哥、埃及亞歷山大、澳洲、巴基斯坦以及南韓釜山及光陽)貨櫃停留於碼頭時間延長推高倉儲收入、載貨貨櫃處理比例上升令巴基斯坦貨運量組合有所改善,以及巴拿馬之運費增加所帶動。
零售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屈臣氏集團經營12個零售品牌,在全球28個市場經營16,142家店舖,提供優質個人護理、保健及美容產品;食品及洋酒;以及消費電子及電器產品。屈臣氏集團亦在香港與內地製造及分銷各類瓶裝水與其他飲品。
呈報收益總額在外幣之不利兌換影響下較去年減少2%,惟以當地貨幣計算則較去年上升6%。收益增加主要由於店舖人流增加以致亞洲及歐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之整體表現較佳,惟因中國於2022年大部分時間實行不同規模之社區封鎖措施及全國店舖間歇停業令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之貢獻下降而部分抵銷。撇除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以呈報貨幣及當地貨幣計算之收益總額較去年分別增加1%及10%。
零售部門以呈報貨幣及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較2021年分別減少11%及2%,主要由於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之貢獻下降、多個市場獲得之政府補貼減少及錄得一次性非現金撇銷。以當地貨幣計算及撇除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保健及美容產品分部呈報之EBITDA及EBIT較2021年分別增長12%及15%,乃由於亞洲大部分業務、英國、高檔商品零售業務及波蘭Rossmann合資企業之銷售動力改善以致錄得理想表現。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之表現欠佳主要由於定期封城及限制措施嚴重影響顧客流量。內地業務於經濟重啟後正推出包括提高店內及網上客戶參與之多項措施。
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
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於2022年最後一季前一直受到持續防疫限制措施導致店舖暫停營業影響,以及於年底政策放寬後受到全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新變種,令新型冠狀病毒個案宗數不斷上升影響。於2022年,上半年暫停營業店舖為590家,而11月下旬更高達超過1,000家,並於2023年1月方始全面重開。因此,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較2021年分別減少58%及85%。儘管同比店舖銷售額下跌18.3%,部門透過其數碼渠道恢復銷售額,得以部分彌補店舖人流不足之情況。網上銷售參與率由2021年之27%升至2022年之40%。
作為中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店舖整頓策略之一部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內地超過500個城市經營之店舖總數約為3,800家。
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
屈臣氏為亞洲領先之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連鎖集團,品牌有極高知名度,而且店舖位置分佈廣泛。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於2022年上半年之表現改善情況持續,成績令人鼓舞,同比店舖銷售額大幅增長21.3%,以致2022年全年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分別強勁增長33%及42%。EBITDA及EBIT增長主要由於自2021年下半年起逐步解除限制封鎖措施後馬來西亞、泰國及土耳其業務之店舖人流回升,以及菲律賓持續擴充店舖組合導致毛利增加。此外,香港之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透過整頓店舖以迎合當地需求,以致表現有所改善。
亞洲保健及美容產品於年內淨增加143家店舖,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13個市場經營超過3,700家店舖,包括自2020年進軍中東市場以來,部門之特許經營業務在阿聯酋、卡塔爾及沙特阿拉伯開設之店舖由3家增至16家。
西歐保健及美容產品
西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於年內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分別增長5%及8%,主要來自英國及高檔商品零售業務,在能源及分銷成本攀升之情況下,其店舖人流上升推動同比店舖銷售額強勁增長。比荷盧三國受惠於店舖於2021年封城期間得以保持營業,於2022年之同比業績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按年下跌3%,惟仍然超越疫情前之零售水平。
西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於年內淨增加24家店舖,截至2022年12月31日經營逾5,700家店舖。
東歐保健及美容產品
東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業務於2022年下半年進一步復甦,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分別增長8%及10%,主要來自波蘭Rossmann合資企業於年內銷售額改善及開設店舖之強勁動力,加上需求上升帶動同比店舖銷售額顯著增長14.2%。
東歐保健及美容產品截至2022年12月31日經營逾2,400家店舖,減幅為2%,主要由於撤出俄羅斯市場及位於烏克蘭之店舖減少,惟因在波蘭開設新店舖而部分彌補。
其他零售
撇除一次性非現金撇銷,其他零售分部於2022年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減少1%,主要由於受到地區疫情爆發影響令內地飲品需求下降,導致業務表現疲弱,惟因內地超級市場業務之營商環境有所改善而部分彌補。撇除一次性非現金撇銷,全年EBIT較去年上升5%,乃由於店舖數目減少令資產基礎降低而得以減省之折舊抵銷EBITDA跌幅有餘。
其他零售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三個市場經營412家零售店舖,以及在香港與內地製造及分銷各類瓶裝水與其他飲品。
基建
基建部門包括集團於聯交所上市之最大型基建公司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基建」)之75.67%權益及集團於與長江基建共同擁有六項基建投資(包括Northumbrian Water、Park’N Fly、Australian Gas Networks、Dutch EnviroEnergy、Wales & West Utilities及UK Rails)之直接股權所得之10%經濟收益。
長江基建分別在香港、內地、英國、歐洲大陸、澳洲、新西蘭、加拿大及美國經營業務。
長江基建公佈按IFRS 16後基準之股東應佔溢利淨額為港幣77億4,800萬元,較去年增加3%。業績備受利率上升及與通脹掛之財務成本上漲導致財務成本增加,以及兌美元之不利外幣兌換情況所影響。計入本年度業績為於2022年12月完成出售Northumbrian Water 13%權益所得收益。撇除企業項目,長江基建之優質基建資產組合顯示持續韌力,並對此部門作出理想貢獻,以呈報貨幣及當地貨幣計算按年分別增長7%及16%。
部門之EBITDA及EBIT分別為港幣288億1,500萬元及港幣188億3,300萬元,以當地貨幣計算較去年分別增加5%及6%,反映部分出售Northumbrian Water之收益及全球基建業務組合良好營運表現。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長江基建持有36.01%權益並在聯交所上市之電能實業,按IFRS 16後基準之溢利貢獻為港幣20億3,300萬元,而2021年則為港幣22億800萬元,同樣受到財務成本上漲及不利外幣兌換情況所影響。撇除企業項目,基建組合溢利貢獻以當地貨幣計算按年增加5%。港燈在管制計劃實施下持續貢獻穩定溢利淨額。
按IFRS 16後基準,來自英國業務於2022年之溢利貢獻為港幣30億6,900萬元,較2021年增加29%,主要由於2021年計及因修訂英國企業所得稅率產生之遞延稅項支出,以及於2022年確認出售Northumbrian Water 13%權益之收益,惟因不利外幣兌換情況及財務成本上漲而部分抵銷。按IFRS 16後基準,來自澳洲業務之溢利貢獻於2022年以呈報貨幣計算上升4%至港幣19億7,600萬元。受惠於United Energy、Victoria Power Networks及Energy Developments之貢獻增長所帶動,以當地貨幣計算之溢利增加11%。歐洲大陸業務於2022年按IFRS 16後基準之溢利貢獻為港幣6億6,400萬元,以呈報貨幣計算減少4%,惟以當地貨幣計算則增加6%。加拿大業務於2022年按IFRS 16後基準之溢利貢獻為港幣6億1,700萬元,以呈報貨幣及當地貨幣計算分別增加30%及33%,主要受Canadian Midstream及Canadian Power之強勁貢獻所帶動。新西蘭業務按IFRS 16後基準之溢利貢獻於2022年減少2%至港幣1億6,700萬元,主要受外幣之不利兌換影響。以當地貨幣計算之溢利按年增加9%。香港及內地業務於2022年按IFRS 16後基準之溢利淨額為港幣1億9,600萬元,較2021年減少38%,反映內地水泥業務因年內新型冠狀病毒防疫限制及封城以及燃料成本上漲而表現欠佳。
長江基建之受規管業務於2022年榮獲多個獎項及認可。UK Power Networks於2022年被評為配電網絡營運商之首,並獲頒近30個獎項,包括在顧客服務協會之英國消費者滿意指數(UK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中,獲得最佳客戶服務評價。Northumbrian Water於British Water進行之年度英國食水公司表現調查(UK Water Company Performance Survey)中名列榜首。於澳洲能源監管機構發表之2022年度指標報告之生產力排名中,SA Power Networks、Powercor、CitiPower及United Energy分別位列第一、第二、第三及第五位。
非受規管業務持續取得增長。Victoria Power Networks旗下之非受規管營運單位Beon之業務迅速擴張,承接多宗接駁可再生能源之新項目,而Reliance Home Comfort繼續進行收購以擴大業務版圖,包括於2022年收購一家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經營暖氣、通風及空調設備之公司及一項位於大多倫多地區之設備租賃業務。
長江基建於英國及澳洲之多項受規管業務計劃於2023年進入新規管期。UK Power Networks已就2023年4月至2028年3月之新規管期收到規管重置之最終決定,有助預計未來數年之收入。Australian Gas Networks及澳洲CK William之若干受規管業務已分別收到2023年7月至2028年6月規管期之決定草案。就新一個五年規管期提出之建議大部分獲得接納,草案結果令人滿意。規管重置之最終決定將於2023年上半年公佈。
長江基建一直秉持審慎之財務管理,並密切監察基本財務狀況。長江基建繼續維持雄厚之財政實力,持有手頭現金港幣180億元,而債務淨額對總資本淨額比率由2021年12月31日之14.7%改善至2022年12月31日之7.3%。標準普爾維持授予「A/穩定」信貸評級。
電訊
集團之電訊部門包括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CKHGT」)以及和記電訊亞洲(「和電亞洲」)。CKHGT整合3集團在歐洲之業務(「歐洲3集團」)及在聯交所上市之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和電香港」)之66.09%權益。歐洲3集團於歐洲六個國家經營業務。和電香港持有集團在香港及澳門之流動電訊業務權益。和電亞洲持有集團在印尼、越南及斯里蘭卡之流動電訊業務權益。
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
CKHGT於2022年11月完成出售英國之發射塔資產並確認除稅前出售收益港幣189億5,700萬元,而於2021年1月及6月則先後完成出售瑞典及意大利之發射塔資產並於2021年確認港幣252億5,900萬元。除出售收益外,CKHGT於2022年及2021年就集團之意大利電訊業務分別確認非現金商譽減值港幣110億3,900萬元及港幣154億7,200萬元。
歐洲3集團(2)
歐洲3集團之收益總額為港幣779億2,500萬元,以當地貨幣計算與去年相若,而毛利總額為港幣549億3,300萬元,升幅為1%,主要由客戶總人數增加及歐洲國家恢復旅遊活動後所有業務之漫遊收入增加導致客戶服務毛利淨額增長所帶動,惟因意大利批發收益貢獻減少而部分抵銷。於2022年12月31日,活躍客戶總人數為3,970萬名,較2021年上升3%,主要由於英國之客戶總人數按年增加6%,以及所有其他業務之客戶總人數輕微增長或維持穩定。本年度合約客戶總人數之平均每月客戶流失率穩定維持於1.2%(2021年:1.2%)。
歐洲3集團之ARPU淨額及AMPU淨額較2021年分別減少2%及1%至12.87歐羅及11.47歐羅,主要由於意大利之收費組合受ARPU淨額及AMPU淨額較低之第二個品牌客戶貢獻增加所影響。
歐洲3集團之所有業務均錄得客戶服務毛利淨額增長,其中英國、瑞典及愛爾蘭透過各項措施(包括專注於業務分部、提升網絡及推出具吸引力之綑綁式方案)增加其活躍客戶總人數。另一方面,丹麥及奧地利分別透過第二個品牌及定價調整改善毛利。儘管市場競爭激烈,惟意大利憑藉客戶價值管理令客戶服務毛利淨額取得溫和增長。其他毛利按年下跌乃由於意大利之批發毛利下降,惟因其餘國家為其業務擴展傳統客戶服務以外之收益來源帶來之批發毛利增長而部分彌補。整體而言,此等因素導致毛利總額錄得上述1%升幅。
歐洲3集團於2022年之業績受到意大利全年發射塔服務費遞增約港幣6億元,及於2022年11月初完成出售英國發射塔資產後於英國為期兩個月逾港幣1億元發射塔服務費之影響。按同比基準(3),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及EBIT仍按年分別減少9%及41%,全因能源成本上漲及其他通脹影響導致之營運支出上升、本年度並無再次產生意大利於2021年確認之爭議和解收益,以及因持續投資於網絡擴展、推出5G與實施數碼化令網絡成本及折舊與攤銷較去年增加抵銷上述有所改善之整體毛利總額有餘。
因應能源成本上漲,所有業務均推出多項節能措施,包括裝設智能網絡「睡眠模式」及具能源效益之設備、淘汰傳統技術、透過整合或主動共享減少冗餘資產以及熱能管理。歐洲3集團之大部分業務均在客戶合約納入與通脹掛之定價或年度價格遞增,預期可局部減輕通脹對來年能源成本及營運支出之影響。
英國
按同比基準(20)及以當地貨幣計算,英國之EBITDA較去年增加3%,主要由客戶總人數上升6%以致客戶服務毛利淨額強勁增長所帶動,惟因5G覆蓋範圍擴大及年度牌照費用上升導致網絡支出增加而部分抵銷。然而,EBIT以當地貨幣計算較去年減少3%,主要由於資訊科技投資及加快推出5G網絡令資產基礎擴大以致折舊增加。3英國因其網絡投資,於年內獲多個獨立調查評為提供英國最高速之5G網絡服務。
意大利
按同比基準(20)及以當地貨幣計算,意大利之EBITDA減少19%,主要由於批發量減少導致收益下跌6%、進行網絡開發及能源成本上漲約13%以致營運成本增加,以及2021年之爭議和解收益所致。Wind Tre已實施策略過渡措施,自2021年初起最近四個半年期之客戶服務毛利淨額均有逐步改善,另透過擴大其現有批發規模收窄批發毛利之跌幅。EBIT減少69%,乃由於持續推出5G令資產基礎擴大導致折舊與攤銷增加。此等投資促使Wind Tre之頻分雙工(FDD)及時分雙工(TDD)覆蓋率分別達95%及65%以上,而Wind Tre網絡亦連續多期獲若干研究評為最高速及覆蓋範圍最廣之5G網絡。
於2023年1月,Wind Tre訂立合資企業安排在郊區推出網絡,此舉將可帶來協同效益,並降低開發及維護此等地區網絡資產之成本。
瑞典
集團擁有60%權益之瑞典業務,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較去年增長9%,主要由活躍客戶總人數增加7%令毛利總額上升9%所帶動,惟因網絡基礎擴大及手機應收款項銷售成本增加以致營運成本上升而部分抵銷。於2022年下半年,業務因持續進行網絡資產互換而加速確認折舊支出,導致EBIT較去年減少30%。瑞典之5G網絡現時覆蓋全國九大城市,並配備全面TDD覆蓋。
丹麥
集團擁有60%權益之丹麥業務,錄得以當地貨幣計算之EBITDA減少5%,主要由網絡基礎擴大及因通脹導致能源成本上漲逾180%以致營運成本上升所帶動,抵銷毛利總額之6%增長有餘。由於網絡資產互換持續且過半數互換於2022年進行,丹麥之EBIT較去年減少49%。丹麥之5G網絡覆蓋率超過65%,並設立於2023年之TDD覆蓋率達60%以上之目標。
奧地利
以當地貨幣計算,奧地利之EBITDA及EBIT較2021年分別增加4%及2%,主要由於AMPU淨額增加4%及強勁流動虛擬網絡營運商表現以致毛利總額增長5%,惟因數據流量增加及擴大網絡導致營運支出上升以及能源成本上漲28%而部分抵銷。於2022年,奧地利位列最高速5G網絡,並推出全國首個5G獨立固定無線接入產品。
愛爾蘭
以當地貨幣計算,EBITDA及EBIT較2021年分別減少7%及19%,主要由於擴大網絡、能源成本上漲46%以及放寬封城限制後市場推廣及贊助費用增加導致營運支出上升,惟因毛利總額增加3%而部分彌補。客戶總人數之增長抵銷低價值物聯網客戶比例增加令AMPU淨額下跌之攤薄影響有餘,以致毛利總額增加。於2022年,愛爾蘭獲評為最高速5G網絡,人口覆蓋率達90%。
和記電訊香港控股
收益總額為港幣48億8,200萬元,較去年減少9%,主要由於供應鏈受阻令硬件銷售減少。EBITDA為港幣10億5,800萬元,較去年減少3%,主要由於硬件銷售減少令毛利下降以及因投資於5G技術及擴充網絡基建設施推高網絡成本,惟因漫遊服務收益回升帶動客戶服務毛利淨額有所改善而部分彌補。2022年之LBIT為港幣3,000萬元,而去年之EBIT為港幣1億4,200萬元,主要由於2021年續期頻譜之全年影響、2022年啟用新頻譜及擴充5G網絡基建設施令資產基礎擴大導致折舊與攤銷增加。
和記電訊亞洲
於2022年1月,集團之印尼電訊業務Hutchison 3 Indonesia(「H3I」)與PT Indosat Tbk(「Indosat」)之合併交易完成。新合併公司Indosat Ooredoo Hutchison(「IOH」)繼續在印尼證券交易所上市,並成為印尼第二大電訊營運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和記電訊亞洲(「和電亞洲」)於合併交易完成後之活躍客戶數目約為1億2,310萬名,當中印尼佔83%。
於2022年,和電亞洲於EBITDA及EBIT層面之業績包括完成合併印尼電訊業務之收益港幣61億元,惟因斯里蘭卡於上半年爆發政治及經濟危機令市況充滿挑戰而就該地之電訊業務作出之非現金減值港幣9億6,200萬元而部分抵銷。
撇除上述一次性項目,2022年之EBITDA及EBIT分別為港幣42億8,200萬元及港幣16億700萬元,分別增加110%及669%,乃由於自合併以來集團所佔IOH業績之貢獻增加。IOH於2022年之理想表現反映良好增長動力持續及合併後客戶基礎擴大,以致數據流量增長強勁。此外,IOH亦擴大其網絡規模至137,000個以上4G基站,以處理顯著增長之流量。於2022年9月,IOH向其股東派發股息20,000億印尼盧比(約1億3,300萬美元),為集團進軍市場以來首次收取印尼電訊業務之股息。
財務及投資與其他
財務及投資與其他分部包括集團所持現金與可變現投資之回報、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和記黃埔中國」)、上市聯營公司TOM集團(「TOM」)、瑪利娜業務、上市聯營公司長江生命科技集團(「長江生命科技」)及持有TPGTelecom Limited(「TPG」)25.05%權益之上市附屬公司Hutchison Telecommunications (Australia) Limited(「HTAL」)。集團之能源業務於2021年1月與Cenovus Energy合併後,集團於Cenovus Energy之16.6%權益計入財務及投資與其他分部項下。
財務及投資主要來自集團所持現金與可變現投資之回報,於2022年12月31日,集團持有之現金與可變現投資合共為港幣1,541億8,800萬元。有關集團庫務職能之進一步資料,刊載於2022年全年業績公告「集團資本及流動資金」一節內。
於2022年,此分部之EBITDA及EBIT包括一次性虧損淨額港幣3億元,即集團所佔能源業務之美國煉油資產非現金除稅前減值之部分。相比去年則錄得一次性虧損淨額港幣50億元,當中包括能源業務合併後之非現金外匯儲備虧損港幣35億元及集團所佔能源業務之美國煉油資產非現金除稅前減值港幣15億元。
撇除一次性項目,基本EBITDA及EBIT較2021年分別增長81%及224%,主要由於有利商品價格推動能源業務之基本業務貢獻增加,因而令業績有所改善。
其他業務
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
和記黃埔中國在內地、香港及英國經營多家製造、服務及分銷合資企業,亦擁有目前在聯交所、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AIM市場及美國納斯達克全球精選市場上市之和黃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和黃醫藥」)38.45%權益。和黃醫藥為一家處於商業化階段之創新生物醫藥公司,旨在成為發現、開發及商業化治療癌症及免疫性疾病靶向治療及免疫療法的全球領導者。
Cenovus Energy
Cenovus Energy為股份在多倫多及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加拿大綜合能源公司。其於加拿大、美國及亞太地區經營業務,並為加拿大第三大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以及加拿大第二大煉油商及改質商。於2022年12月31日,集團持有Cenovus Energy之16.6%權益,聯同認股權證進一步增加1.1%至17.7%。(2)集團所佔按IFRS 16後基準之Cenovus Energy之EBITDA、EBIT及盈利淨額分別為港幣137億5,100萬元、港幣94億2,400萬元及港幣63億3,300萬元,較去年分別增加111%、308%及1,073%。
TOM集團
集團擁有在聯交所上市之聯營公司TOM之36.1%權益。TOM為一家科技及媒體公司,經營電子商貿、社交網絡及流動互聯網技術業務,以及投資於金融科技及先進數據分析行業。此外,其媒體業務涉及出版及廣告行業。
瑪利娜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瑪利娜在歐洲九個市場擁有逾750家店舖,供應高級香水及化妝品。
長江生命科技集團
集團擁有在聯交所上市之長江生命科技約45.32%權益。長江生命科技從事保健、醫藥與農業相關產品及資產之研發、製造、商品化、市務推廣、銷售及投資。
HTAL(所佔TPG Telecom Limited部分)
集團擁有在澳洲證券交易所上市之附屬公司HTAL之87.87%權益,而HTAL擁有TPG Telecom Limited(亦在澳洲證券交易所上市)之25.05%權益。
業務展望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
展望2023年,外在因素如潛在通脹及/或經濟衰退之結果、能源價格、地緣政治風險,以至貨幣及財務政策,聯同長期較高之利率環境,仍然增添相當不確定情況。各項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對集團於2022年底及2023年初之業務構成考驗,並可能於年內縈繞。雖則如此,通關帶動之復甦很可能對集團香港及內地之業務帶來支持。
按IFRS 16後基準,集團確認收益淨額逾港幣100億元,當中包括於2022年完成之多項策略併購交易產生之收益。儘管集團之營運表現繼續維持穩固,惟綜觀集團來年之併購計劃,未必能錄得相若程度之一次性收益,再加上眾多集團難以控制之阻力及外圍因素,預期將影響集團2023年之呈報業績。然而,集團已經並將不斷為股東物色可產生長期新增價值之項目、改善資產負債表及整體財務狀況,確保集團持續具備應對挑戰之韌力。集團將繼續銳意達致經常性盈利增長及提高股東回報,同時維持穩健之財政實力,確保嚴謹執行審慎之財務、流動資金及現金流管理。集團亦將一貫尋求與提升長遠股東價值核心策略一致之可持續發展業務機會。
資料來源: 長江和記實業 (00001) 全年業績公告
核數師
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