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菡:今年起收到38宗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投訴
勞工處公布「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昨日起實施加強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措施。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在立法會大會上,回應議員口頭質詢時表示,僱主如違反人手比例規定、安排輸入勞工擔任標準合約訂明以外的職務,勞工處會對僱主作出行政制裁。他透露,今年起收到38宗相關投訴。
民建聯陳克勤在立法會大會上提出口頭質詢,提到有報道指優化計劃要求企業的外勞對本地勞工比例不得低於1比2的情況下,有企業以兼職方式聘請本地員工,或安排外勞擔任與申請不一致的崗位,政府有否了解有關情況。
孫玉菡表示,僱主不得以輸入勞工取代在職本地僱員,如需裁員應先裁減輸入勞工。他説勞工處已設立投訴專線,若僱員懷疑因僱主聘用輸入勞工而遭解僱,勞工處會嚴肅跟進。
他又強調政府關注本地工人優先就業情況,整個輸入勞工的機制嚴謹,如有「假兼職、真頂替」等情況,政府會實施行政制裁,包括撤銷僱主已獲得的輸入勞工批准,以及拒絕處理僱主在隨後最多兩年提交的其他申請。
他呼籲如有僱員及工會發現有關情況後,請聯絡處方實名投訴,政府一定會嚴肅跟進。他指,政府今年起收到38宗相關投訴,大部分為最近一個月接獲,期望釋放一個公平的訊息。
民建聯梁熙表示,每請一個外勞即減少本地工人一個工作機會,現時7.1萬個外勞,佔了本地65%的失業人口,「呢啲公司係請唔到人,定係唔想請本地人呢?」他認為政府應檢視補充輸入外勞及補充勞工計劃,究竟是「補充外勞,抑或對沖本地勞工」?
孫玉菡提到,現時勞動人口有338萬人,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現時批准的配額為約6萬個,實際有2.5萬名外勞在港工作,即外勞人數佔本地勞動人口不足1%。他說,整體而言,外勞對勞工市場的影響十分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