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旅局料非遺月吸逾10萬人次
康文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上月主辦首屆「香港非遺月」,工聯會吳秋北今在立法會提出口頭質詢,關注活動的參與人數、經濟效益,以及即將公布的香港非遺傳承人認定制度。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表示,截至6月21日,「香港非遺月」的參與人次超過8.5萬,預計總參與人次超過10萬。他提及,「非遺精華遊蹤」約有三分一的名額給予境外旅客,旅客的反應非常正面,康文署日後會繼續在這方面作嘗試。
劉震指,康文署已研究了國家關於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管理辦法,並完成蒐集和了解廣東省、澳門等鄰近地區在規劃、制定和執行認定傳承人或團體的認定機制、管理制度及傳承人取消機制等,會因應香港非遺傳承的實際狀況,擬備符合香港情況的方案,預期於今年內公布有關香港非遺傳承人的認定機制和準則。
劉震亦說,非遺辦事處近年積極推廣非遺文化IP,協助本港文化及創意產業品牌推出文藝創意商品,舉例去年曾與本地時裝品牌合作。未來會透過在香港以外的地方,例如倫敦、上海及深圳,舉行時裝表演展示香港非遺。
工聯會鄧家彪發言時先提及日前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出席演藝學院活動時,獻唱粵曲《昭君出塞》,指她「昭君出塞,驚為天人」。他續問及,將落成的東九文化中心會否結合粵劇元素,令遊客體驗非遺。劉震說,希望把文化藝術表演加入非遺元素,並與藝術科技結合,亦會參考澳門做法。
選委界議員馬逢國提及,內地近乎每個省都有最少有一所非遺博物館,以及歷史名城、非遺一條街等,關注香港會否有相近做法。劉震說,香港已有非遺中心,認為面積有限,仍是推廣非遺工作的「起點」。他提及,近期已獲立法會撥款,在九龍公園設立中華中華文化體驗館;日後在北都擴展博物館集群時,亦會加入更多非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