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11種與蟹過敏相關致敏原
中大醫學院過敏症團隊的最新研究,針對市面上6種最常食用的蟹進行分析,利用64個蟹過敏確診個案的血清樣本,測試出11種蟹致敏原及其不同的抗原表位同源性和致敏性。6種蟹當中包括不是真正「蟹」的皇帝蟹,團隊亦找出其獨有的致敏原。此等發現將有助推動食物敏感的精準診斷,讓海鮮過敏患者能夠在指導下進食不同的海鮮,以改善他們的營養攝取和生活質素。
研究已於權威過敏科國際醫學期刊《Allergy》及兩個國際過敏大會(美國過敏、哮喘及免疫學學會2025國際會議和2025年歐洲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會年會)上發表。
中大團隊從6種最常食用的蟹包括花蟹、藍花蟹、青蟹、松葉蟹、大閘蟹及皇帝蟹的蟹鉗中抽取蟹肉,並萃取其肌肉蛋白以配合64名蟹過敏患者的血清樣本進行致敏原分析。團隊成功測試出11種蟹致敏原,及其不同的抗原表位同源性和致敏性,其中8種致敏原更是首次發現。
而由於皇帝蟹在生物分類中不屬於螃蟹,研究團隊獨立為其進行特異性過敏原鑑定,鎖定蘋果酸脫氫酶為其獨有的致敏原,並於世界衞生組織和國際免疫學聯盟(WHO/IUIS)致敏原命名資料庫中註冊為Para c 11。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表示,兒科過敏症團隊於過去10年領導海鮮過敏研究,先後發現魚類及蝦的主要致敏原,而是次研究針對最常食用6種蟹而整合的致敏原資料,將進一步幫助團隊為海鮮過敏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精準的個人化診治方案,以免患者不必要地戒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