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內料再推大規模財政刺激機會低
內地過去兩年都在第四季調整預算、增加額外財政刺激來提振增長,但在債務負擔加重,且財政彈藥尚未用完的情況下,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剩餘時間出台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概率較低,而政策微調仍可能出現。
彭博報道,高盛報告預期,未來幾個季度需要漸進且有針對性的寬鬆,但短期內出現大規模、全面刺激的可能性仍不大。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等人在研報中指出,當局提出的財政靠前發力,核心在於提升執行效率,而非改變法定的預算年度框架。吉林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張依群、渣打銀行大中華區及北亞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等人亦表示,大幅調整財政預算的可能性較低。
張依群表示,第四季出台新政策加碼經濟的可能性減弱,不會出台激進式、大規模、臨時性的財政刺激政策,繼續擴大赤字、增發國債可能性不大。下一步可以考慮的政策選項包括增強債券資金發行和使用的靈活度,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率,更好調動地方自主理財的積極性。
過去幾年,中國政府部門持續加槓桿,助力經濟復甦。2023年第四季決策層將赤字率從3%上調至3.8%;2024年第四季出台一攬子增量財政政策,公布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化債方案;今年3月則將預算赤字提高到歷史最高,以增強政府支出能力。
隨着債務水平攀升,利息支出也相應擴大,這給地方政府財政運轉增加負擔。財政部數據顯示,國債和地方債的利息支出去年高達2.19萬億元,不僅是2015年的5倍多,且付息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創下至少十年來新高。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指出,許多地方財政只能保證付息,本金償還比例徘徊在政策規定的10%下限,一些市縣甚至需由省級財政代為償還專項債。不少地方靠處置資產來維持收入。這是一種應急的方法,不具有可持續性,兩三年可以,長期還得靠稅收。
此外,今年已安排的財政彈藥尚未用盡,已發行的政府債券亦存在部分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象,地方政府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方面仍有改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