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丨DFI:零售商須為消費者提供更低碳選擇
DFI零售集團可持續發展總監劉莉萍出席由《信報財經新聞》主辦的 「ESG論壇2025──創新推動綠色可持續未來」時表示,不同調研或調查都顯示消費者願意為保護地球,購買可持續或低碳產品,但面臨產品價格以及選擇不夠多的挑戰,消費者願意付出的代價亦可能有限。她認為,零售商需在產品層面下工夫,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為消費者提供更低碳和更好的選擇。
劉麗萍舉例指,米是亞洲人普遍主食,單是香港每日消耗約700噸米。米作為必需品,相信不會有很多人願意為此額外增加消費。因此,集團在2024年與泰國供應商合作低碳米耕種先導計劃,透過採用乾濕交替灌溉技術,將稻田連續淹水的時間從傳統的120天縮短到約10天,但依然維持到品質。劉麗萍續表示,集團在今年4月市面推出低碳米,產品價格不變。透過yuu積分計劃、門店宣傳等方式提升消費者理解和參與,推動低碳米銷售有所增長。
政策與標準上可提供清晰指引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資營運商康恒國際公司副總經理、財務中心總經理、風控負責人及高級經濟師石亮表示,香港作為綠色金融與綠色科技中心,認為可以在政策與標準上提供清晰指引,以強化香港作為區域與國際綠色金融科技樞紐的功能,因為現時碳市場與減排標準繁多,例如內地有 CCER、歐洲有 CDM、VCS等,企業易眼花繚亂。
香港品質保證局總裁陳沛昌表示,推動可持續與碳中和,必須為經濟帶來實際貢獻,考慮不同的持分者的看法,同時一個可信、專業、受信賴的金融體系亦相當重要。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創會會長胡伯杰談到,在推動環保發展方面,企業可利用香港作為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通過融資加速研發,並拓展和對外推廣。香港的融資能力佳,但製造與應用場景有限,企業需要拓展至大灣區及東南亞,利用更大的市場平台承接轉化。




,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