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JFQ信析】熱錢收割離場 恒指衝高恐乏力
重磅科技企業發放季績密集期前夕,周一(21日)華爾街兩大指數繼續刷紀錄高位,納指一度突破21000點,標普500指數則歷來首次站在6300點上收市,帶動覆蓋23個成熟經濟體與24個新興股市的MSCI世界指數(ACWI)同樣破頂。
外圍股市氣氛熾熱,港股不遑多讓,終於企上兩萬五關。恒指高開30點早段曾倒跌93點,其後隨A股步伐回勇,以全日最高25130點收市,上揚135點;成交金額微增至2660.7億元。
儘管恒指連續3個交易日改寫2025年收市高位,惟3日累計僅進賬631點或2.6%,「破頂」勢頭算不上強勁,原因之一相信是投資者入市尚有保留。
恒指自4月9日谷底19260點大反撲,輾轉上漲5870點(30.48%),但期間交投一直未及首季時踴躍,過去3個多月來日均成交金額2300億元左右,比起今年2月中旬至3月初動輒3000億、4000億元,顯然偏低。
觀乎EJFQ系統「新興市場資金流指標」近日再度向下,顯示資金有跡象流出包括本港在內的新興股票和債券;至於由美電滙價、金管局銀行體系結餘、美電遠期點子編製而成的「信報香港資金流向綜合指標」更是急速下滑,可見熱錢持續撤離本港趨勢或未結束。
「北水」如今成為推動港股的主要力量,2025年初以來南向資金持續加碼,累計流入逾8000億元,是5年內同期最多,並接近去年全年總額,惟從恒指突破前頂卻乏「爆上」表現,意味單靠「北水」只能夠助大市緩步上升,於外資「回流」香港之前,潛在上漲空間似乎有限。
與此同時,多個指標卻攀至超買水平。統計全數2600餘隻港股短線市寬(3天線高於18天線比率)和中線市寬(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目前皆步入阻力區(70%到80%),相對有效隔除雜音的平滑中線市寬(10天線高於50天線股份比率)更已處阻力區6個交易日;參考近年市況,每逢以上市寬升越70%,恒指便累積相當回吐壓力,恐具調整風險。
附【圖】所見,據14天相對強弱指數(RSI)超買比率最新報18.35%,即14天RSI處70之上股份佔比已略高於今年3月和6月市況回調時的位置,足證整體港股愈趨超買,後市呈短線調整,投資者不應感到意外;縱使以10天線(24482點)為首個支持,恒指可能要挫逾600點,代表過去3日升幅隨時蒸發。
換句話說,現階段追入港股值博率明顯較低,幸而各板塊的炒作熱情高漲,短期內「炒股不炒市」才是明智之舉。
信報投資研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