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高溫對血漿蛋白影響顯著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復旦大學與倫敦衞生及熱帶醫學學院合作,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首次評估溫度對中國人口血漿蛋白的影響。研究分析了中國成年人群中,溫度對人體內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影響,發現當中949種血漿蛋白對溫度變化產生顯著反應,其中超過八成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有關。
研究亦揭示溫度變化對炎症反應、血小板凝集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機制,為了解全球日益異常的天氣如何影響健康提供重要見解。
是次研究在同類研究中屬最大規模,團隊分析中國嘉道理生物銀行(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1)近4000名來自中國十個氣候各異的地區(由哈爾濱至海南)的中國成年人的血液樣本,檢測近3000種血漿蛋白的濃度。考慮到溫度變化的延遲效應,例如低溫對蛋白質的影響可能需時數天,研究區域的溫度被分為「過冷」(區域記錄最低5%的溫度,即低於-2.1°C)和「過熱」(區域記錄最高5%的溫度,即高於29.5°C),並以17.7°C為中位數作參考基準。
研究團隊發現有949種血漿蛋白與非適宜溫度的變化有顯著關係,當中超過80%以上的血漿蛋白與「血壓上升」或「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相關。這些蛋白質與「炎症反應」、「免疫調節」、「血小板凝集」等病理路徑有相關特性。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何建輝表示,這項創新的跨學科研究就像一張「溫度與血漿蛋白的關係圖」,清楚揭示氣候和環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當面對極端天氣時,人體將運用數百種蛋白質來應對,而這些變化對人類健康具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