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丨衞生署:輸入個案或令本港局部爆發
廣東省近期爆發基孔肯雅熱疫情,本港累計錄得5宗輸入個案。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今日舉行特別會議,討論防治蚊患及應對基孔肯雅熱的防控措施。選委界陳凱欣指,全球有感染個案,所有外地來港人士均有傳播風險,關注當局如何評估出現本地感染個案的風險級數。衞生署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稱,港人暑假外遊後把病毒帶回香港的風險高,輸入個案亦可能令香港局部爆發,感染個案在傳染期內被本地蚊針到,即有機會散播。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發現輸入個案時,食環署在患者曾停留地方的250米半徑範圍進行針對性防蚊工作,又指已在19區成立跨部門地區專責小組,聯同各部門在公眾地方及政府場地,進行防蚊滅蚊的工作。今年1月至7月期間,食環署就處所負責人失責導致有蚊子滋生提出84宗檢控,當中77宗涉及建築地盤。
選委界陳凱欣指,落雨後會沖走已噴的蚊油,加上天文台預測本周又再下雨,質疑會影響滅蚊成效,問及當局人和手及資源是否足夠。她又問及,當局就開學後的針對學生的應對安排。食物環境衞生署副署長(環境衞生)姚繼卓稱,署方主要透過內部資源調配應付基孔肯雅熱,食環署處理防治蟲鼠方面的隊伍是多功能,現時希望先透過資源調配短期應付。歐家榮說會加強宣傳教育,以盡快發現輸入個案,追蹤其曾到的地方,作流行病調查。
「A4聯盟」九龍西議員梁文廣提及,近日雨水較多,關注會否影響滅蚊工作,以及當局如何評估成效。他亦說,近日視察廣東道一個街市時,發現商戶會用物品擋住渠口,揭開時即有蚊滋飛出,又問及當局會否因地方蚊患分區指數不高,而減少相關工作。
謝展寰表示,可從肉眼觀察渠內有沒有蚊油、蚊沙,分區指數則為較客觀的評核,現時已把指數周期由2周縮短至1周,以較準確地了解地區蚊患情況有否改善。他強調,現時政府有在19區全面進行滅蚊工作,指數較高低地方會再加強,「唔會話一地方因為指數唔高,我哋就會唔做」。
「基孔肯雅熱」一詞今日「考起」不少委員,部分人讀出時都略有猶豫。自由黨飲食界議員、事務委員會主席張宇人開場發言時,把基孔肯雅熱誤稱為「孔基肯雅熱」,經在席委員糾正後,仍一度再誤稱「孔基肯雅熱」,再讀出正確名稱。他笑稱,「睇吓你哋清唔清醒,真係個個好清醒」,惟他隨後仍再誤稱為「肯孔基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