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博弈丨當大型股開掛 小型股只能裝死?
華爾街總愛販賣恐慌,最新的末日預言是:小型股已死。理由聽起來頗有道理——私募資金氾濫,企業上市年齡從1990年代的6歲暴增至今日的14歲,美國上市公司數量從2000年的近7000家萎縮至4572家。與此同時,私募股權支持的企業卻激增至11567家。結論似乎顯而易見:優質公司都被私募基金圈養了,公開市場只剩下冷飯殘羹。
這種論述的問題在於,它混淆了相關性與因果關係。過去十年,標普500指數年化回報率14.6%,確實遠勝羅素2000的8.9%。但這5.7個百分點的差距,與其說是小型股的失敗,不如說是科技巨頭的狂歡。8.9%的年回報率在任何理性的投資環境下都算優異——只是在這個被那些「科技七雄」們扭曲的世界裏顯得黯淡無光罷了。
更諷刺的是,投資者總愛幻想,如果公司早點IPO,小型股指數就會重生。尤其是那些為錯過「下一個亞馬遜」而捶胸頓足的投資者,似乎選擇性失憶了一個殘酷事實:IPO從來都是一個糟糕透頂的資產類別。根據佛羅里達大學的Jay Ritter教授數據顯示,1980至2023年間,近40%的IPO從首日收市價算起跌幅超過50%,60%的IPO三年持有期回報為負。剔除首日漲幅(一般散戶根本搶不到),IPO的長期表現可謂慘不忍睹。如果再按盈利能力劃分,那些上市錄得盈利的IPO企業,平均三年經調整後的回報是-2.5%;虧損的企業更慘,回報是-17.6%。至於那些市值小於1億美元的弱雞?回報率直墜-20.2%。
倖存者偏差,讓那些懷念1990年代亞馬遜以市值4億美元上市的「美好時光」的人,忘記了當年網絡泡沫破滅時的慘狀。今日的獨角獸們確實更願意在私募市場裏悠哉度日,但這未必是壞事。畢竟,把垃圾留在私募市場,至少保護了散戶不被收割。
不過,歷史數據更是給了「小型股已死」論調一記響亮耳光。自1999年以來的滾動三年超額回報顯示,大小盤股的領先地位如鐘擺般來回擺動。2000年代初期,小型股曾連續多年大幅跑贏;2020年後,大型股又重新稱霸。目前大型股的強勢已持續近五年,按照歷史規律,風水輪流轉的時刻或許不遠了。
當然,「這次不一樣」的可能性永遠存在。科技巨頭們確實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護城河,享受着準壟斷地位帶來的超額利潤。但把這種優勢外推至永恒,恐怕是另一種形式的泡沫思維。
投資的鐵律是:當所有人都在為某個資產類別唱輓歌時,往往正是布局的良機。小型股的「死亡」,或許只是下一輪強勢周期的序曲。那些急於宣判死刑的分析師們,最好先翻翻歷史書——市場最擅長的,就是讓共識顯得愚蠢。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筆者相關人士持有亞馬遜的財務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