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促銀行與監管機構加強防範外滙市場流動性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其半年度《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主導着規模達9.6萬億美元的外滙市場的金融機構,應持有必要的流動性和資本緩衝,並加強壓力測試,以防金融體系出現混亂。
IMF指出,外滙市場的壓力可能蔓延到其他資產類別,收緊金融條件並給宏觀金融穩定帶來風險,尤其是在貨幣錯配嚴重和財政脆弱的國家。
報告稱,儘管壓力測試和系統性風險監測已經取得進展,但外滙市場作為風險傳導和跨境溢出效應渠道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故加強外滙流動性壓力測試對於評估各部門抵禦資金衝擊的能力至關重要。
該機構稱,全球宏觀金融形勢的變化突顯出加強外滙市場韌性的必要性。在今年4月初美國宣布加徵關稅之後,一些國家的投資者已經減持美元。監管機構和銀行應有效監督和管理重要貨幣的流動性風險。
全球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都有大量美元敞口,這使它們很容易受到潛在的資金衝擊。IMF表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參與度日益提升和衍生品交易規模的不斷增長,也可能增加全球外滙市場面對不利衝擊的脆弱性。
IMF認為,加強和擴大央行互換額度網絡可以增強全球外滙流動性的後盾,並有助於降低蔓延風險。政策支撐對於在不利衝擊下穩定全球外滙市場至關重要。其中最有效的工具是聯儲局的美元流動性互換額度。
IMF還強調,國際儲備是壓力事件期間的穩定力量,因為當私人資金枯竭時,可以動用國際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