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

恒生私有化丨六十年代陷擠提風暴獲滙豐收購 成戰後上市首家銀行

恒生銀行(00011)獲滙控(00005)提出私有化,將撤銷在港53年的上市地位。

總部位於香港的恒生銀行,於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及盛春霖共同創立,曾為香港主要華資銀行之一。1965年後成為英資滙豐集團成員,但仍保持獨立運營,是香港四大銀行之一。根據官方解釋,恒生銀號是取「永恒生長」之意;但據曾出任恒生副董事長何添表示,「恒生」二字分別取自當時盛春霖開設的恒興銀號及林炳炎的生大銀號。

92年前上環永樂街開業 員工僅11人

成立之初,恒生銀號規模極小,最初設於上環永樂街70號一幢舊建築物內,面積僅800平方呎,員工僅11人,林炳炎任董事長、何善衡為經理、梁植偉為副經理,主要業務聚焦於買賣黃金、滙兌及找換。開業首年即盈利10389元,其後業務迅速擴張至廣州、上海等大城市。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大陸富戶紛紛南下兌換港幣。恒生憑藉其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網絡,獲利甚豐。然而,1941年香港淪陷,恒生被迫停業。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帶同資金及18位員工往澳門暫避,並改名「永華銀號」繼續經營,並於1942年創辦大豐銀號,即今日澳門大豐銀行的前身。1945年,香港重光後,他們返港並把恒生銀號搬往新址上環皇后大道中181號自置物業重新開業,新店規模較以前大。1946年,利國偉應邀加入,主理海外黃金買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實行一連串嚴格的外滙管制,恒生隨後開始業務轉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註冊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並成立新的董事局。當時,林炳炎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長,梁植偉任副董事長,何添任總經理。1953年,恒生遷入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63至165號一幢5層高的自置物業,全面開展商業銀行的業務,主要客戶是市民大眾及中小型企業。

1959年10月,恒生將註冊資本增至3000萬元,翌年恒生改組成香港的公眾有限公司,正式改名為「恒生銀行」,並在九龍油麻地及旺角成立兩間分行,積極開拓港九的分行網絡。1962年,22層高的恒生大廈落成,成為香港最高建築。從1954至1964年,恒生的存款從2100萬元大增至7.2億元,總資產達7.61億元,在存款和資產方面是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並在銀行零售業務方面逐漸成為滙豐銀行的主要競爭對手。

陷擠提風暴 控股權易手予滙豐

恒生發展如日中天之際,卻在1965年遭遇重大危機,當年香港爆發史上首次大型銀行擠提風暴。事源於1月23日,明德銀號美元支票遭拒付,引發擠提,最終被政府接管。其後,擠提風波蔓延至華資銀行,包括恒生、廣東信託銀行等。經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聲明對香港的華資銀行作出無限量支持,加上港府採取多項措施後,2月10日暫平息。不過,3月謠言再起,至4月初擠提重燃,恒生首當其衝。香港仔分行客戶湧至提款,身為總經理的何添親自勸阻;總行提款隊伍延伸至皇后像廣場。滙豐隨後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銀行,惟情況並未有改善的跡象。4月5日,恒生銀行一日流失8000萬元存款,佔銀行存款總額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2億元。

面對困境,何善衡召開董事局會議商討對策,並得出3個解決方案,接受美國大通銀行的援助、停業並由政府接管,或向滙豐銀行尋求協助。經過多日商討,在4月8日,董事局決議把銀行控股權售予滙豐。雙方隨後進行談判,但在恒生的總價值及出售股權數量分歧較大,滙豐認為恒生總值6700萬元及要求收購恒生76%股權;恒生則認為其總值1億元,並只願意出售51%股權。滙豐最終於4月12日答允以5100萬元收購恒生51%股權(其後增持至62.14%),由滙豐成為控股股東,擠提風波隨後也告平息。

滙豐在完成收購後,雖然成為最大的持股股東,取得銀行的控制權,但滙豐仍保持恒生銀行獨立運作,只派出4名代表加入董事局,並繼續保持原來的華人管理層,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

被滙豐收購後,恒生管理層仍堅持着專向中小企業埋首為主要方針。1960至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地產業也逐漸變得興旺,恒生向中小企給予財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證及出入口融資服務,並在1967年首創為中產階級提供長達7年期的住宅樓宇按揭服務,一改當時最多為期3年的做法,助力置業潮。

戰後在港上市的首家銀行

1972年,恒生銀行在香港上市。它將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變為10股,並發行新股,使實收資本從4500萬元增至1億元。同年5月,恒生將其已發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萬股,以每股價格100元公開發售,結果獲得29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28億元,相等於香港政府1971年財政收入的一半。6月20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戰後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銀行。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編制的「恒生指數」而深入人心。

收購永安銀行 開拓內地市場

在1980年代中期開始,恒生在內地陸續建立分行。1984年,永安銀行傳出醜聞,資本出現負值。恒生銀行兩年後與永安銀行達成協議,由恒生向永安注資1.76億元,取得該行50.29%股權,成為最大股東。在恒生經營下,永安轉虧為盈。1993年恒生將永安銀行賣給大新金融集團,獲利4.78億元。

2007年,恒生銀行(中國)成立,為恒生銀行全資子公司,在內地個多城市設立分行及支行。2023年5月9日,恒生銀行公布推出人民幣櫃台供股份交易,並在翌月啟動。

滙控擬私有化恒生 溢價三成

滙控及恒生今日聯合公布,滙豐擬以協議安排方式將恒生銀行私有化,每股作價155元,較恒生銀行昨日收市價119元溢價30.25%;滙豐並建議撤銷恒生銀行股份的上市地位。

滙豐強調,恒生植根香港近百年,有着深厚的傳統,計劃繼續透過滙豐及恒生銀行兩大品牌,服務香港市場。因此,恒生銀行將保留其根據香港銀行業條例所獨立獲授的持牌銀行認可,並維持獨立的企業管治、品牌形象、獨特的市場定位,以及分行網絡。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