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若Robotaxi公司達1000台 明年或達單車收支平衡
Robotaxi(無人駕駛的士)近年已陸續步入公眾視野,如今國內北上廣深等部分城市已陸續提供有限度的服務,不再是空談。瑞銀投資銀行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中國目前有200多萬輛的出租車、500多萬的網約車,若這些車都全面給無人駕駛車取代,規模有2000億美元,計及海外市場(美國除外),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美元。
鞏旻表示,目前每輛Robotaxi的成本已經降到3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下,他認為隨着車隊規模擴大,成本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但更重要是提高其收入。他提到,若Robotaxi公司達1000台規模,明年上半年有機會達到單車收支平衡。
目前在中國營運的Robotaxi公司,較為人熟悉的有百度旗下的蘿蔔快跑(ApolloGo)、正在美國上市的小馬智行(Pony.AI)和文遠知行(WeRide)等。
鞏旻提到,Robotaxi目前的限制是只能夠在特定範圍營運,情況等同「你只可以喺港島行,唔可以過海咁」,且無人車供應密度不足等候乘客候車時間較久,也會影響訂單量,所以這些公司應該着重擴大運營區域、提升乘客體驗,以拉動單車收入。
另方面,近年不管中國還是美國的Robotaxi公司,都開始「出海」到國際市場,在不同城市進行路試。比如Google旗下的WAYMO,今年已開始在東京進行數據蒐集,為進軍日本做準備。小馬智行則試圖在中東擴張。
談到中美以外國家對於Robotaxi的態度,鞏旻認為各地的監管態度不一,但普遍重視其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就中東而言,他認為Robotaxi的優勢在於當地司機多為外勞,並非當地公民,所以在中東推行Robotaxi的話,面臨就業保護的壓力相對細。至於日本方面,當地面臨嚴重的高齡化與人手短缺問題,亦要靠外勞幫手,考慮到司機以老年人為主,相信無人駕駛在當地會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