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

【跨市博弈】中國的磁性稀土帝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高聲疾呼製造業回流,歐洲政客滿口供應鏈韌性,但全球電動車、風力渦輪與導彈的心臟——那幾克體積如口香糖的小磁鐵——依然得經過中國的手。全世界都在講去風險(de-risking),但風險本身已被中國牢牢封裝進供應鏈中,還上了鎖。

儘管稀土資源遍布全球,中國卻以一種近乎壟斷的姿態,控制着全球92%的稀土精煉產能。這不是因為中國的地質比別人更神奇,而是因為它比別人更願意挖掘泥土,也更能忍耐污染、虧損和漫長的政策賭局。別人喊環保,中國做垂直整合,從開採、冶煉到磁體組裝一氣呵成,將整個價值鏈握在自己手裏,讓西方的「自由市場」變成空談。

這場稀土戰爭的背景是老生常談的中美貿易對峙。美國封殺半導體,中國則反手握緊稀土出口。這並非報復,而是一次制度性提醒:我們也有我們的「chips」。當美國把先進晶片視為地緣政治籌碼,中國則用一枚枚小磁鐵告訴全球製造業:你離不開我。

這種戰略武器的威力來自其「不起眼」。一顆稀土磁體重量不到幾克,卻能讓F-35戰機飛得更遠,讓特斯拉車門自動關上,甚至讓Elon Musk的Optimus機器人活動自如。據說每個機器人內部藏有3.5公斤的稀土材料。連馬斯克都得申請中國出口許可,這不是供應鏈,這是資源人質。

從數據上看,2023年中國供應美國約70%的稀土金屬與化合物。到了2025年,這個比例已突破90%。與此同時,美國唯一的稀土礦——加州的Mountain Pass——還得把開採出來的原料送回中國精煉。這就像農夫種了小麥,卻得把它送到競爭對手磨成麵粉,然後再買回來做麵包。

歐洲也好不到哪裏去。福特因稀土短缺被迫關閉芝加哥工廠一周,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則警告整個產業都在風雨飄搖中。當汽車座椅的12個調整馬達都仰賴稀土磁體時,德國工程的驕傲也只能靜靜等待來自中國的許可證蓋章。

當然,西方不是沒想過替代方案。美國政府拿出十億美元扶植本土精煉設施,日本則對澳洲Lynas傾注資金,還順帶搬了些工廠到越南。甚至連格陵蘭都被美國盯上——特朗普曾公開表示想「買下」那塊冰封之地。只可惜,礦不缺、人不夠、法規太煩、成本太高。現在連Hitachi Metals在美國設的磁體廠都已關門大吉,留下的只是幾台被封存的機器,與一紙「Made in America」的幻影。

事實是,稀土精煉不是高科技,而是低利潤、高污染、政策密集的灰色工業。中國之所以能控制這一切,不是因為技術不可超越,而是因為別人不願意沾手。這就如同全世界都想吃廉價快餐,但只有中國願意站在熱油鍋旁炒菜。

這場磁性博弈的最諷刺之處在於:為了繞開中國的出口管制,一些西方企業乾脆把生產線搬回中國。只要磁體是被組裝在中國製馬達裏,就能順利通關。海關不查馬達內部,而供應鏈管理者則微笑著說:「這不叫依賴,這叫靈活。」

但中國的籌碼也非無敵。當你握太久不放,全世界就會開始認真尋找替代品。稀土不是稀有,而是難煉。只要時間與資本足夠,這壟斷終將被破解。問題是:西方還有多少耐心與錢可以燒?根據RAND的估算,要重建完整的本土稀土供應鏈,至少需要10年和150億美元。對一個連基礎設施法案都要爭吵數月的國會來說,這不是產業政策,是政治奇蹟。

中國如今設立出口快通道,表面是善意,實則更像是一次利益再分配的精算。軍用磁體仍被禁止出口,民用則需申請許可,45個工作日的審批時間足以讓任何使用「即時庫存」系統的工廠崩潰。這不是封鎖,而是讓你慢慢窒息。

中國的稀土優勢不是地理的,而是制度的。當國營企業能協調價格、產量、出口節奏時,供應鏈就成為國策的一部分。西方若無法集體採取同樣程度的協同與忍耐,談去風險,不過是紙上談兵。磁體小,力道卻大,這正是地緣經濟的現代寓言。

結局或許早已寫好。不是誰能贏得資源戰,而是誰能忍住不把經濟武器用得太早、太猛。中國的稀土優勢不是永恒的,但只要世界還沒找到Plan B,它手中的磁鐵,就還能左右世界的方向盤。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