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博弈】一場穿越時空的數字遊戲
美國資本市場的自信,或許沒有什麼比標普500更能代表。這個指數,如今已成全球投資者的神主牌,長年被奉為一種「長期複利必勝」的宗教信仰。可惜,信仰容易,考據難。所謂一百年長期回報,實則始於1926年的S&P 90,而當時市場流動性驚人低下,買賣極其困難——這恐怕比「時光機買蘋果」還要不切實際。真正意義上的標普500,1957年方才誕生,至於小散戶能一鍵買入的日子,那得等到1976年博格爾(John Bogle)創辦的領航集團(Vanguard)推出首隻指數基金。美國大眾投資「一鍵買全美」的歷史,不過短短半個世紀。
但如果說歷史數字會騙人,標普500卻偏偏不給「淡友」留下多少發揮餘地。從1926年到1956年,年複合回報10.1%,橫跨了大蕭條與二戰,堪稱驚人。1957年標普500問世至今,回報略升至10.6%;而自Bogle指數基金上市(1976年)後至今,年化回報竟進一步攀升至11.8%。難怪美國散戶個個自封「長跑冠軍」,仿佛只要一張ETF,退休就能環遊世界。
然而,再從細節來看,這條「長期穩賺」的神話也並非無懈可擊。因為每個年代的回報頗有波動——2000年後的十年,年化僅7.9%,而2020年代竟衝上14.6%。這不過是科技股權重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結果。如今標普500的科技股佔比高達半壁江山,與其說是美國經濟的縮影,不如說是幾家科技巨頭的表演舞台。再想想1976年,博格爾的基金連500檔股票都買不起,只能湊合着持有280檔,還得付8%的「入場費」。這樣的市場效率,與今天的零手續費、零點差,不能同日而語。
儘管指數的歷史回報好像是「恒常如一」,但實際上指數本身也會進化——行業權重、成份股變化、甚至估值體系,從未靜止。1988年之前,指數還堅持「工業、公共事業、金融、運輸」的死板分配,如今早已被科技新貴顛覆。這種「適者生存」的成份替換,反倒成就了指數的長壽與高回報。批評者說這是「倖存者偏差」,實際上卻像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活教材:業績差的公司被掃地出門,強者愈強,弱者出局。說穿了,標普500不過是一場動態淘汰賽,回報曲線美如畫的背後,是無數落寞企業的墓碑。
也許,標普500的真正奇蹟,不是數字本身,而是它能讓每一代的投資者都相信:只要堅持不賣,總有一天能笑到最後。這是一場自我實現的預言——只要大家相信,資金流入就不會停,價格就不會跌。等哪天信仰崩潰,這條「長期回報曲線」是否還能繼續上行?或許只有下一場危機,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