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博弈丨科技股的非理性與新常態
華爾街從不缺少自相矛盾的建議,但當七家科技巨頭的總市值達到22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80%——時,連最老練的投資者也開始精神分裂。一邊警告泡沫將至,一邊又忍不住加碼,這種認知失調已經成為當代投資界的流行病。
讓我們先正視這個荒誕的現實:蘋果公司僅iPhone一項業務的年收入就達2100億美元,超過美國銀行的全部營收。這不是商業成功,這是經濟體系的畸形。當一個手機品牌的收入可以碾壓美國最大銀行之一時,我們討論的已經不是創新與效率,而是市場權力的極度集中。更諷刺的是,蘋果的iPad業務——一個被視為「次要產品線」的部門——年收入280億美元,竟然還略高於整個AMD公司。
VGT科技ETF過去15年的表現確實令人興奮:10000美元變成164670美元,年化報酬率超過19%。這種回報率在任何理性的金融模型中都是不可持續的異常值。然而,華爾街的記憶似乎只有金魚的七秒——2022年的慘烈還歷歷在目,Meta暴跌74%,特斯拉崩潰73%,就連「AI之王」輝達也曾腰斬63%。但僅僅三年後,這些公司的市值又創下新高,投資者們再次陷入「這次不一樣」的集體幻覺。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年輕」投資者的困惑:應該在泡沫中退出還是繼續持有?這個問題本身就暴露了現代投資教育的失敗。如果你真的相信未來還有40至50年的投資生涯,為什麼要在意眼前這個可能只持續幾個季度的泡沫?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人真正相信長期投資,每個人都在玩一場精心包裝的投機遊戲。
更深層的諷刺在於,當投資者考慮是否應該加碼科技股配置時,他們似乎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標普500指數,早已不是昔日那個多元化的美國經濟縮影,而更像是一個偽裝巧妙的科技主題基金。前十大成分股幾乎清一色是科技巨頭,佔據了超過35%的權重。換句話說,買入標普500就等於買入了一個科技股集中營。再額外配置科技ETF,無異於在賭場裡把所有籌碼都押在同一個號碼上,然後自欺欺人地稱之為「分散投資」。
市場參與者們陷入了一個悖論:他們一方面承認處於周期尾聲,另一方面又被AI、量子計算、機器人等概念的美好願景所誘惑。這種精神分裂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在零利率時代結束後,投資者仍然無法接受正常回報率的現實。他們寧願相信科技革命將永遠延續19%的年化回報,也不願承認樹不能長到天上去這個簡單的道理。
輝達4.7萬億美元的市值已經超過了整個英國的GDP,這不僅是泡沫的徵兆,更是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的荒謬劇。當一家銷售GPU的公司價值超過一個擁有6700萬人口的發達國家時,我們應該問的不是「還能漲多少」,而是「這個系統還能維持多久」。
對於那些聲稱要為未來10至15年的科技革命布局的投資者,不妨回憶一下15年前的科技明星們:諾基亞、黑莓、雅虎,它們現在在哪裏?科技行業的殘酷真相是,今天的王者往往是明天的化石。押注當前的科技巨頭能夠統治未來15年,需要的不是遠見,而是對歷史的選擇性失憶。
最終,這場科技股的盛宴將如何收場?歷史告訴我們,泡沫的破裂總是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當每個Uber司機都在討論輝達的股價,當退休基金把賭注押在特斯拉上,當「長期投資」變成「永遠持有科技股」的同義詞時,遊戲其實已經接近尾聲。問題不是泡沫會不會破,而是誰會成為最後一個接盤俠。
在這個22萬億美元的賭局中,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本身。投資者們可以繼續沉醉於科技股的美夢,但請記住:在金融市場上,最危險的四個字永遠是「這次不同」。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筆者相關人士持有輝達、蘋果、Meta、特斯拉、諾基亞的財務權益
www.facebook.com/hsulylab/




,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