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博弈】當愚鈍變聰明 誰才是市場上的小丑?
長久以來,「愚蠢的資金」這頂帽子穩穩地扣在散戶頭上,彷彿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對沖基金有個對手盤。但如今,這頂帽子似乎開始變得不合頭型。根據JP Morgan的數據,2025年4月,散戶資金湧入市場的規模高達4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此時市場正處於自由落體狀態——標普500指數下跌近20%,資金理應逃竄,結果卻反其道而行。傳統智慧告訴我們,散戶應該在火災現場驚慌奔逃,但這次他們不僅沒有逃,甚至還帶着滅火器衝進火場。
這場資金逆行的諷刺在於,真正驚慌失措的,竟然是那些自詡為「聰明資金」的專業投資人。根據《巴倫周刊》報道,華爾街的專業投資者在2025年對股票的看空程度創下三十年來新高。換言之,專業投資人恐慌,散戶貪婪。市場角色錯位得令人拍案叫絕——不過,這或許不是錯位,而是市場結構的重新排列。
這場散戶「覺醒」並非憑空而來。與2005年相比,今日的投資環境簡直像是從石器時代跳進了宇宙船艙。那時,投資是一場高門檻、高成本、資訊不對稱的權貴遊戲。委託費、交易手續費、資產配置諮詢都像是掏空散戶口袋的名目。如今,只需一支智慧型手機與一點點好奇心,任何人都能在5分鐘內擁有一個投資組合。資訊民主化了,教育普及了,散戶不再天真。
這種教育成果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投資工具的劇變。過去十年中,資金從主動管理共同基金如潮水般流出,而湧入了被動型指數基金與ETF。這不是一場時尚潮流,而是理性選擇的勝利。2025年,目標日期基金(target-date fund)的資產規模突破4萬億美元,顯示「設定後放着不管」的懶人策略正在贏得市場。而在領航(Vanguard)管理的退休戶口401(k)計劃中,僅有5%的投資者在一年內調整投資組合。這不是怠惰,而是對「不要嘗試戰勝市場」這一信條的堅信。
但在這場理性革命中,別急着為散戶加冕為王。市場中仍充斥着炒短線、槓桿交易、追逐「迷因股」(Meme Stock)與期權熱潮的投機者。畢竟,金融教育再進步,也無法消除人類的貪婪與幻想。散戶不再愚蠢,並不代表他們已成聖人。只是他們學會了在大多數時間裏,與市場和平相處,而不是與之搏鬥。
至於誰是「聰明資金」,這個問題的答案從來都不穩定。牛市時,風險偏好者是天才;熊市時,現金為王的成了先知。智慧在市場之中,不是絕對的,而是輪流上演的戲碼。今天的散戶贏了,明天可能會在Reddit論壇上再次輸得精光。
金融教育的確正在發揮作用,但別忘了,教育從來無法徹底戰勝人性。散戶變聰明了,這是值得慶祝的進化。但當所有人都學會「聰明地」長期投資時,那些真正能賺大錢的機會,也許就悄然消失了。
市場需要傻子,但現在傻子愈來愈少,這才是我們真正該擔心的事。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