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

跨市博弈丨估值泡沫?華爾街的新常態迷思

在金融界的古老『神學』中,「均值回歸」無疑是最令人慰藉的信條。每當標普500的市盈率攀上20倍,總有一群忠實的信徒,開始念誦那套陳腔濫調:歷史平均值是17倍,回歸均值不可避免,末日即將來臨。但這次,他們可能搞錯了劇本。

目前,標普500的CAPE比率高達37.9倍,遠超17.6倍的長期均值。悲觀者據此斷言泡沫必破。然而,若將時間軸縮短至1990年後,過去30年平均CAPE實際上是28.3倍——我們究竟是活在超級泡沫中,還是遊戲規則早已改變?

真正的答案,其實藏在企業DNA的根本性突變中。1990年代的標普500充斥着資本密集型的工業巨獸,它們需要大量實體資產和人力,利潤率僅5.6%。如今呢?科技巨頭們靠着無形資產和網絡效應,將淨利潤率推升至11.3%的歷史新高。這不是周期性波動,而是結構性飛躍。

最諷刺的是,那些高喊「利潤率必將回歸均值」的市場史學家們,在過去15年裏一直在預測錯誤的末日。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當鐵路股讓位給軟體公司,當實體資產被演算法取代,舊世界的估值框架就像用馬車去比較特斯拉一樣荒謬。

當然,目前22.3倍的預測市盈率確實高於30年均值17倍。但細看數據,你會發現這種「泡沫」高度集中——標普500前十大股票的市盈率是28.7倍,而其餘490家公司僅18.8倍。市場並非整體瘋狂,而是對少數贏家的極度樂觀。這些巨頭佔據了標普500近40%的權重,創下歷史新高。

當中,輝達的案例尤其發人深省。過去8個季度,其盈利驚喜從19.6%一路下滑至2.6%,營收驚喜從12.6%降至1.1%。分析師終於學乖了,不再低估AI革命的威力。但這恰恰暴露了問題核心:當預期已經調整到極致,容錯空間便蕩然無存。

美國著名金融史家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在《在風險之書:看人類如何探索、衡量,進而戰勝風險》(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一書中提醒我們,均值回歸有三大陷阱:回歸速度可能慢到被外部衝擊打斷;回歸可能過度,而在均值兩側劇烈震盪;最關鍵的是,均值本身可能已經改變,被我們一無所知的新常態所取代。顯然,我們正處於第三種情境。

與2000年網絡泡沫時25.2倍的市盈率相比,今天的估值似乎還有上升空間。但別忘了,2007年金融危機前夕,市盈率僅15.1倍——估值從來不是預測崩盤的可靠指標。真正的風險不在於絕對水平,而在於增長能否持續滿足已經膨脹的預期。

這確實是「不一樣的時代」——企業更高效、護城河更深、利潤率更豐厚。市場已經為此付出溢價。問題是,當所有人都相信樹能長到天上時,即便是紅杉也會有倒下的一天。華爾街的新常態或許真的不同以往,但物理定律依然有效:沒有什麼能永遠向上。

投資者面臨的終極悖論是:承認舊規則失效需要勇氣,但相信「這次不同」往往是災難的前奏。在CAPE逼近40倍的今天,我們或許正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也可能正在重複1929年的錯誤。唯一確定的是,預測這棵樹能長多高,比預測它何時倒下更像是占卜而非科學。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