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

【跨市博弈】估值已死?AI時代的價格幻覺

在傳統教科書裏,價格是訊號、是羅盤,更是經濟這部龐大機器的資訊載體。然而眼下的市場已經不是資本主義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市場,而更像安迪華荷(Andy Warhol)的畫廊。柴犬幣圖表「雕刻」出的犬形K線,不僅是惡搞,更是時代的暗示:當價格本身淪為視覺藝術與流動性雜訊的舞台,估值這門古老學問正被冷嘲熱諷推向邊緣。

央行狂灑流動性,ETF機械式買入,算法交易不眠不休,AI再加上一層推波助瀾,結果是「HyperPrices」——視覺上宛如真實,實質上空無一物。市場的價格不再是資源配置的座標,而像是萬花筒般的幻象。七塊半的冰咖啡可以一笑置之,十美元的香蕉還能當表情包。當你在IPO招股書裏看到以每百萬推理成本計的單位經濟學,卻發現自由現金流被「未來模型壽命」與「推理補貼」吞噬,或許價格的語言便開始失效,理性的消費與投資逐漸演變成一場盲信與麻木。

所謂「Dead Internet Theory」理論正迅猛轉譯成「Dead Price Theory」理論:當互聯網被AI生成內容充斥,用戶無法分辨真假,金融市場同樣被人造的價格訊號覆蓋,投資者也失去坐標。人們似乎仍在熱鬧的交易廣場裏,但廣場上的聲音大部分是機器對機器的回音。泡沫與暴跌、閃崩與迷因股的暴漲,不過是這場虛假交響偶爾失控的宏亮音符,提醒所有人:這場樂曲沒有指揮棒,只有AI自我循環的雜訊。

問題並不只是市場的「趣味性」。價格一旦徹底失靈,資本深度錯配的代價將遍地開花。錯誤的價格訊號會吸走真實的資源配置,就像傳說中的「螞蟻死亡螺旋」(ant mill):一群盲眼的螞蟻跟隨著前一隻留下的費洛蒙(trail pheromone),最終在一個完美的圓圈中力竭而亡。若經濟無法藉由價格協調,效率的神話將土崩瓦解,規劃與投資都將失去羅盤。當我們連一杯咖啡值多少都說不清楚時,投資一間公司、定義一個產業的價值,又如何能言之成理?

金融史早就告訴我們:價格的腐化通常隱而不顯,直到最終爆裂才聲勢驚人。這一次,人工智能與量化交易的推進速度,使腐化變得常態,甚至優雅。「0」與「1」編織成的幻象遊戲在Bloomberg屏幕上閃爍,同時又在亞馬遜結帳頁面滲透。諷刺的是,AI的蓬勃發展正需要一個清晰的資源配置機制來支撐,卻也可能親手摧毀它存在的依託。

當《金融時報》還憂心忡忡地提問:「估值是否已死?」這樣的問題已經太過溫和。真實疑問,或許是「價格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對於投資者而言,也許估值還沒有完全死去,但它早已進入ICU。如果AI時代的市場還有什麼值得信任的東西,那只剩下對「真實」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在價格的迷霧裏,正變得愈來愈無力。

徐立言(本欄每逢周一刊出)

www.facebook.com/hsulylab/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泓滙財經資訊有限公司及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