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常言科技影響經濟,筆者籌辦的策略投資會議(Strategic Investment Conference, SIC)結束後,發覺應更正為「科技就是經濟」。筆者所指的不是科技巨擘雄霸股市,而是若過去超過300年科技未有急劇發展,世界難以取得現今的經濟成就。廣義來說,科技是人類把知識付諸實行,從...全文
人常言科技影響經濟,筆者籌辦的策略投資會議(Strategic Investment Conference, SIC)結束後,發覺應更正為「科技就是經濟」。筆者所指的不是科技巨擘雄霸股市,而是若過去超過300年科技未有急劇發展,世界難以取得現今的經濟成就。廣義來說,科技是人類把知識付諸實行,從...全文
經濟與政府決策等社會議題共存及互動,難以獨立分析。若要以一詞來形容美國政局,筆者想到「癱瘓」(paralyzed)。政局癱瘓源於社會分化,難以得出共識。在筆者籌辦的策略投資會議(Strategic Investment Conference, SIC),美國前商務部科技政策局助理部長梅爾曼(B...全文
要說全球經濟正在明顯放慢,相信不會有人反對。「衰退」是筆者籌辦策略投資會議(Strategic Investment Conference, SIC)上的熱門議題,大部分與會者都預期美國將迎來衰退,相信可避過衰退的經濟師和分析員屈指可數。若衰退果真在短期內殺到,可謂史上最「眾望所歸」的一次。...全文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剛結束的5月議息會議,筆者形容這次會議性質「關鍵」,經濟可能轉往不同方向發展。過去一年來聯儲局步伐相當一致,每次會議都決定加息,主席鮑威爾的團隊作出遲來但正確的決定,認定通脹高企對經濟構成嚴重威脅,必須以行動擊退通脹。 雖然聯儲局某些措施或行動時...全文
時鐘數碼化前,人們常戲言停擺的時鐘每天總有兩次準確報時,意指就算機制失效,偶爾會有對的時候。這也是聯儲局及其領導層的寫照,縱然錯誤多多,有時也會做得對。目前聯儲局把打擊通脹列為首要工作,凌駕於促進經濟增長之上,筆者認為方向正確,但不能作為過去連串錯誤的託詞,尤其局方正是高通脹的始作俑者。...全文
美國在2008至2020年間經歷通脹放緩或低通脹期,期間聯儲局奉行量化寬鬆政策,讓不少人以為目前通脹高企僅屬反常現象。他們相信只要聯儲局找到合適對策,很快藥到病除,對高通脹源於能源危機、航運混亂等超出局方能控制範圍的論調...全文
近期美國銀行業危機令筆者回想起很久以前的地方銀行與現在的分別。上世紀七十年代,大部分人都是於所在地附近的本地銀行處理銀行事務,那裏的銀行家清楚知道我的需求,反觀現在的銀行根本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我的需要,只想把金融模式套用到每一個客戶身上。近期的銀行危機後,筆者猜測,業界可能變得更加集中,個人...全文
大家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但預測衰退機率比天氣難得多,因為烏雲不會理會人的想法,只會隨着風的吹向走,至於經濟則因應人的行為作出反應,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和態度,實際能夠改變經濟趨勢。目下許多經濟師都預期美國將陷入衰退,儘管所預測的機率和時機差異頗大。姑勿論機率有多大,近日銀行業的動盪正是人類行為的結果...全文
筆者喜用沙堆來比喻複雜的金融系統,沙粒不斷積聚,沙堆愈積愈大,開始出現不穩定處,最終其中一處崩潰,在無人預知下觸發沙崩。近年不穩定處擴大,去年10月英國硬推「迷你預算案」,一度引發債務危機,揭露退休基金流動性風險。之後,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在去年11月於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反映這類不值得信賴(t...全文
近日筆者的團隊研究各項經濟數據及圖表,並作出簡單評語,本周與讀者分享。美國勞工部上周公布就業數據,2月非農業新增職位31.1萬個,高於預期的20.5萬個,令人難以置信,所以筆者首先分析美國勞動市場。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SL)的數據,由於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退休,自2010年起職位空缺數目開始上...全文
人對近期事物印象深刻,歷史愛好者對舊事瞭如指掌,但人的記憶難免有落差,對過去5至20年尚未載入史冊的事情記憶有些模糊。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後通脹高企,以及美國恐快將陷入經濟衰退,都是最近討論的話題。疫情固然改變了上述問題的發生時間及過程,但問題早於2019年浮現,當時美國經濟已經放慢,美...全文
鑽石恒久遠,「債務」永留傳。美國聯邦政府負債纍纍,還不斷發債用於社會保障等法定開支,國債孳息又處於多年來新高,並非投資未來之道。若主權債務違約,政府通常祭出緊縮政策,人人節衣縮食。美國一直得以避開違約命運,在於所具備的獨特優勢: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元作為世界最主要儲備貨幣,加上強大軍事力量。但上...全文
美國聯儲局官員經常宣稱局方的政策決定以數據為依歸,商界也常強調是由數據主導,他們都是在表達作出重要決定時,會考慮相關數據;不過,筆者敢說,那些宣稱數據主導的人,實際卻並非如此;更壞的情況是,他們以為自己是數據主導,但所參考的資料並不完整、受到干擾,甚或完全錯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通脹數字便是如此...全文
過度樂觀或太悲觀的假設都不明智,且會引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結果,但評估經濟少不免用上大量假設,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預算正是箇中例子。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去年5月公布「2022至2032年預算與經濟展望」,顯示即使共和黨與民主黨就債務上限攤牌後完全撇除非國防可支配支出,政府的稅收仍不足以應...全文
過去數周筆者預測美國經濟前景,聯儲局將再加息0.25厘一次或兩次,把聯邦基金利率調高至超過5厘。聯儲局一再加息已經開始遏抑需求,但必須再接再厲以打擊通脹,最終恐把美國推向經濟衰退,雖然程度不及2008年,但安然渡過的機率...全文
部分經濟學家估計,聯儲局能帶領美國經濟「軟着陸」,即通脹率降至可容忍水平,處歷史低位的失業率反彈幅度有限,進入溫和的經濟衰退。筆者不抹殺「軟着陸」的可能,但認為機會不大,預期美國快將陷入實質的經濟衰退,儘管慘烈程度不及2008年,但必定帶來痛苦。 本周筆者分析最新數據,推測美國經...全文
聯儲局的利率政策前景正引發市場爭論,但在吵鬧聲中難以對政策細節作深入討論,故筆者喜歡與一群知識廣泛又思想縝密的朋友,在友好氣氛下辯論經濟問題。今次筆者分享他們的部分意見和預測。看法不一定與筆者一致,但這正是可貴之處,因為懂得質疑自己才能收穫智慧。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12位具投票...全文
踏入2023年,華爾街專家今年的經濟預測陸續出爐。投資涉及風險,專家不能保證推算準確,但指點迷津,讓投資者從中衡量自己能承受的風險,作出決定。不過,有一點毋庸置疑,美國今年經濟前景肯定掌握在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手中,原因就要回顧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 自2022年以來,美國通脹率節節上...全文
筆者「收爐」,本信函是2022年最後一封,且作為明年預測的引子。不少專家估計,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將在下次加息後,暫停調高聯邦基金利率,然後在春季末或夏季開始減息,因為屆時美國經濟增長步伐已放慢,通脹率回落到聯儲局的2%目標水平,但筆者認為這種推測大錯特錯。 美國投資顧問公司Aval...全文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早前在演說中預告將放慢加息步伐,被不少投資者視為轉鴿訊號,刺激股市上揚。筆者認為,投資者錯誤解讀他的講話,相信鮑威爾不會急轉軚,如果結束通脹意味需要展開一場衰退,他會選擇衰退,惟這場衰退可能不同以往。 料持續10年經濟僅增長1%...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