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年幼時一家遠足,筆者總不斷追問父母「我們到了嗎?」筆者當上父親後,面對子女喋喋不休地問同一問題時,終於體會到父母當年的苦況。在國家層面,大家也老是問聯儲局同一問題,現在筆者信心十足地替聯儲局回答:「我們到了。」除非發生異常事件,聯儲局勢將於9月開始放寬貨幣政策,主席鮑威爾8月23日在懷俄明...全文
記得年幼時一家遠足,筆者總不斷追問父母「我們到了嗎?」筆者當上父親後,面對子女喋喋不休地問同一問題時,終於體會到父母當年的苦況。在國家層面,大家也老是問聯儲局同一問題,現在筆者信心十足地替聯儲局回答:「我們到了。」除非發生異常事件,聯儲局勢將於9月開始放寬貨幣政策,主席鮑威爾8月23日在懷俄明...全文
美國把每年9月第一個周一定為勞動節,筆者與部分讀者趁今年勞動節周末長假期,於加拿大卑詩省享受釣魚樂,期間暢談市場與政治。每逢美國踏入大選年,傳統上民眾自勞動節起開始關注選舉,加入傳媒的選舉狂熱。選舉對政策制定、社會願景、市場走勢及經濟發展帶來影響,但筆者認為影響程度有商榷餘地,在改善個人生活方...全文
美國就業數據最近大幅修訂,若深入分析,勞動市場可能較數據呈現的更差。不僅如此,通脹數據也有一些鮮有人討論的深層數字,將對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決定構成影響,對於經濟以至稍後的總統大選也有重要啟示。筆者本周將以不太常見的角度分析這些數據,或有助於評估聯儲局下一步行動。 美國勞工統計局(B...全文
在籃球等體育比賽,運動員常用假動作來迷惑對手。金融市場也常釋出「假動作」(head-fake)訊號,糊弄投資者跌入陷阱。美國最新經濟數據顯示,通脹率回落,且失業率回升,所以市場預期聯儲局將在9月減息。不過,去年底市場也肯定2024年將減息6次,此已證實是「假動作」。到底9月減息是否「假動作」?...全文
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時幾乎每天都有令人吃一驚的新聞外,筆者已不記得過去有哪一個月會像今年7月般令人疲憊,到8月份更上一層樓,意料之外的經濟數據與巨大的市場波動接踵而來,相信9月中聯儲局議息會議前這樣的情況會持續,所有數據對於美國貨幣政策、總統大選以及日常生活的影響,都會被拆解甚至誇大。...全文
政府敲定貨幣政策,通常在12至18個月後經濟效果才會顯現,意味官員最少在一年前就必須預測到不可知的未來。所以央行往往待經濟顯然很糟糕才會減息。聯儲局在2021年坐視通脹失控,當一切為時已晚,才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目前看來局方快將展開減息程序,即使美國通脹率未達到其2%的通脹目標。這次聯儲局希望佔...全文
朝着目標前進,過程往往並非康莊大道,首一半路程即使不那麼艱辛,後40%路程會感到吃力,到最後10%耗盡大部分精力與資源,商界策略師通常稱之為「最後一哩路」(last mile)問題,放諸應對通脹皆準。 筆者在上周〈美國樓價高企 聯儲局謹慎行事〉指出,2022年6月份美國消費物價指...全文
顧客能自行選擇產品與服務對經濟至關重要,因為製造商可從顧客的選擇獲知商品的受歡迎程度,所以顧客自由度愈高,經濟理應愈蓬勃。不過,現代的行為經濟學家提出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例如顧客面對貨架70種不同品牌的牙膏,其實只想購買有效的產品,筆者多年來都選同一款含有梳打粉的牙膏...全文
英國在7月4日舉行大選,工黨在下議院取得大多數優勢,結束保守黨的14年統治,但新政府將面對嚴峻挑戰。 橫越英倫海峽,法國提早舉行選舉,經過兩輪投票,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未如民調預期般控制國民議會,出現三大勢力鼎立...全文
美國最高法院早前推翻執行了長達40年的「雪佛龍司法退讓」(Chevron deference)原則,該原則要求法院遵從聯邦機構對模糊法規的解釋,裁決引發爭議。裁決雖然不會即時引發很大的變更,卻帶來了經濟啟示,以至法律影響。 忠實的讀者應該知道筆者並非「雪佛龍司法退讓」原則的擁護者...全文
借貸是兩方的交易,借方獲得可暫時應急的現金,並同意連本帶利償還;貸方放棄當前使用該筆現金的權力,換取獲得利息收益。當中棘手之處是釐定雙方都同意的貸款利率。借方能承擔的貸款利率有限,但貸方希望息口夠高,足以彌補放貸的風險,包括借方可能不能還款,以及通脹等外在因素。政府借貸違約風險可能較低,在於當...全文
一代接一代的的醒目精英做同一件事,得出同樣糟透的結果,實在令人質疑他們的思考方法。政府債務問題就是好例子,國家領袖放任政府債務積累過多,總覺得這次情況有別,不會重蹈覆轍,但很可能事與願違。 在2009年,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美國經濟學...全文
筆者極度關注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問題,尤其是美國政府負債纍纍,且已經錯失避過債務危機的機會。不獨貨幣政策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即一旦作出某種選擇,就恍如走上一條不歸路),美國的債務危機也是路徑依賴,不管如何最終都劫數難逃。近日投資研究機構Bank Credit Analys...全文
這個世界存在萬千的差異與多樣性,亦因而引發衝突和風險。每個國家都擁有各自必須捍衞的自身利益,現實中各國關係並不穩定,現代史上的公開戰爭屢見不爽。在筆者籌劃的策略投資會議(SIC)上,少不了關於地緣政治的討論,突顯地緣政治風險評估,在投資過程中變得愈益重要,筆者希望分享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觀點。...全文
筆者每周撰寫專欄,話題難免有所重複,部分讀者察覺此點,笑言筆者「一招走天下」,不過也有讀者認為必須反覆提點,才會深入腦海。本周筆者重提兩周前「日圓走弱衝擊華出口 恐逼人幣貶值」的論調,就是美國通脹問題有所紓緩,但仍高於應有水平。雖然各人情況不同,對通脹觀感有別,可是有一點不會改變,而隨着時日推...全文
每當新發明掀起市場狂熱,筆者都會起疑心,根據多個周期觀察所得,市場過度狂熱有時並非捕風捉影,新發明的概念可能惠澤人類,只是研發需時,大部分投資者欠缺這份耐性。不過,人工智能(AI)可能是例外,因為這種科技發展步伐實在迅速,如今已衍生出實際且划算的應用程式,譬如不足兩年前面世的聊天機械人Chat...全文
同一件事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看法,而且迥異的觀點可能都屬正確。譬如目前美國通脹情況確實較前改善,但也高於應有的水平。各人承擔通脹的能力有別,筆者一再指出,通脹從來都不是好事,即使低通脹也會令儲蓄隨着時日而貶值,並推高必需品及服務的價格。 不過,不少人樂見通脹在短期內攀升,資產通脹與一...全文
中國和美國是彼此的客戶、供應商、競爭者,兩國同時身處全球經濟、商業、地緣政治的漩渦內,要了解這個混合體並非易事,甚或是不可能的任務。在筆者籌辦的策略投資會議(SIC)上有一個小組討論,找來諮詢機構Horizon Advisory共同創辦人德拉布呂耶爾(Emily de La Bruyère)、...全文
美國聯儲局對經濟形勢的看法不斷改變,過去6個月更是五時花六時變,去年12月認為美國通脹看來受控,踏入2024年更預期今年將減息數次。換言之,原本以為當地經濟不可能「軟着陸」,竟然就在眼前。 很多人覺得美國經濟勢將「硬着陸」,在於聯儲局祭出如此激烈的緊縮貨幣政策,會觸發經濟衰退。新...全文
本周筆者繼續夥拍財富管理公司Bahnsen Group創辦人巴恩森(David Bahnsen),探討另類投資。上周題為〈「另類投資」附帶的特殊風險〉文章,焦點放在投資組合押注於另類投資的哲學。儘管本世紀初對另類投資充滿憧憬,市場營銷部又「拍心口」保證另類投資帶來「絕對回報」,但巴恩森強調,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