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直接訂購 教學視頻 Facebook
回應(0)    閱讀(8)

顧客能自行選擇產品與服務對經濟至關重要,因為製造商可從顧客的選擇獲知商品的受歡迎程度,所以顧客自由度愈高,經濟理應愈蓬勃。不過,現代的行為經濟學家提出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例如顧客面對貨架70種不同品牌的牙膏,其實只想購買有效的產品,筆者多年來都選同一款含有梳打粉的牙膏...全文

回應(0)    閱讀(23)

英國在7月4日舉行大選,工黨在下議院取得大多數優勢,結束保守黨的14年統治,但新政府將面對嚴峻挑戰。 橫越英倫海峽,法國提早舉行選舉,經過兩輪投票,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未如民調預期般控制國民議會,出現三大勢力鼎立...全文

回應(0)    閱讀(20)

美國最高法院早前推翻執行了長達40年的「雪佛龍司法退讓」(Chevron deference)原則,該原則要求法院遵從聯邦機構對模糊法規的解釋,裁決引發爭議。裁決雖然不會即時引發很大的變更,卻帶來了經濟啟示,以至法律影響。 忠實的讀者應該知道筆者並非「雪佛龍司法退讓」原則的擁護者...全文

回應(0)    閱讀(19)

借貸是兩方的交易,借方獲得可暫時應急的現金,並同意連本帶利償還;貸方放棄當前使用該筆現金的權力,換取獲得利息收益。當中棘手之處是釐定雙方都同意的貸款利率。借方能承擔的貸款利率有限,但貸方希望息口夠高,足以彌補放貸的風險,包括借方可能不能還款,以及通脹等外在因素。政府借貸違約風險可能較低,在於當...全文

回應(0)    閱讀(40)

一代接一代的的醒目精英做同一件事,得出同樣糟透的結果,實在令人質疑他們的思考方法。政府債務問題就是好例子,國家領袖放任政府債務積累過多,總覺得這次情況有別,不會重蹈覆轍,但很可能事與願違。 在2009年,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美國經濟學...全文

回應(0)    閱讀(31)

筆者極度關注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問題,尤其是美國政府負債纍纍,且已經錯失避過債務危機的機會。不獨貨幣政策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即一旦作出某種選擇,就恍如走上一條不歸路),美國的債務危機也是路徑依賴,不管如何最終都劫數難逃。近日投資研究機構Bank Credit Analys...全文

回應(0)    閱讀(48)

這個世界存在萬千的差異與多樣性,亦因而引發衝突和風險。每個國家都擁有各自必須捍衞的自身利益,現實中各國關係並不穩定,現代史上的公開戰爭屢見不爽。在筆者籌劃的策略投資會議(SIC)上,少不了關於地緣政治的討論,突顯地緣政治風險評估,在投資過程中變得愈益重要,筆者希望分享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觀點。...全文

回應(0)    閱讀(71)

筆者每周撰寫專欄,話題難免有所重複,部分讀者察覺此點,笑言筆者「一招走天下」,不過也有讀者認為必須反覆提點,才會深入腦海。本周筆者重提兩周前「日圓走弱衝擊華出口 恐逼人幣貶值」的論調,就是美國通脹問題有所紓緩,但仍高於應有水平。雖然各人情況不同,對通脹觀感有別,可是有一點不會改變,而隨着時日推...全文

回應(0)    閱讀(91)

每當新發明掀起市場狂熱,筆者都會起疑心,根據多個周期觀察所得,市場過度狂熱有時並非捕風捉影,新發明的概念可能惠澤人類,只是研發需時,大部分投資者欠缺這份耐性。不過,人工智能(AI)可能是例外,因為這種科技發展步伐實在迅速,如今已衍生出實際且划算的應用程式,譬如不足兩年前面世的聊天機械人Chat...全文

回應(0)    閱讀(109)

同一件事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看法,而且迥異的觀點可能都屬正確。譬如目前美國通脹情況確實較前改善,但也高於應有的水平。各人承擔通脹的能力有別,筆者一再指出,通脹從來都不是好事,即使低通脹也會令儲蓄隨着時日而貶值,並推高必需品及服務的價格。 不過,不少人樂見通脹在短期內攀升,資產通脹與一...全文

回應(0)    閱讀(92)

中國和美國是彼此的客戶、供應商、競爭者,兩國同時身處全球經濟、商業、地緣政治的漩渦內,要了解這個混合體並非易事,甚或是不可能的任務。在筆者籌辦的策略投資會議(SIC)上有一個小組討論,找來諮詢機構Horizon Advisory共同創辦人德拉布呂耶爾(Emily de La Bruyère)、...全文

回應(0)    閱讀(84)

美國聯儲局對經濟形勢的看法不斷改變,過去6個月更是五時花六時變,去年12月認為美國通脹看來受控,踏入2024年更預期今年將減息數次。換言之,原本以為當地經濟不可能「軟着陸」,竟然就在眼前。 很多人覺得美國經濟勢將「硬着陸」,在於聯儲局祭出如此激烈的緊縮貨幣政策,會觸發經濟衰退。新...全文

回應(0)    閱讀(61)

本周筆者繼續夥拍財富管理公司Bahnsen Group創辦人巴恩森(David Bahnsen),探討另類投資。上周題為〈「另類投資」附帶的特殊風險〉文章,焦點放在投資組合押注於另類投資的哲學。儘管本世紀初對另類投資充滿憧憬,市場營銷部又「拍心口」保證另類投資帶來「絕對回報」,但巴恩森強調,另...全文

回應(0)    閱讀(71)

本周焦點是「另類投資」,筆者特意加上括號因以往對「另類」一詞帶有貶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證券經紀向客戶兜售股票及證券,游說這是醒目者的投資之道,當然他們索取的溢價(mark-up,經紀把自己賬戶的證券以高於當前市價賣給客戶)佣金,以現今標準來說實在「揦脷」。 若果客戶未有乖乖聽從證...全文

回應(0)    閱讀(121)

筆者去年多次談論歷史上可以不斷重演的周期,所有預測均指向大約於2020年代末期出現重大危機或劇變。筆者將與財富管理公司Bahnsen Group創辦人巴恩森(David Bahnsen)發表一系列文章,論述如何運用股息增長股和另類投資建立投資組合,以應對潛在的危機,這並非唯一方法,卻是筆者將運...全文

回應(0)    閱讀(106)

國家領袖、企業行政總裁和球會領隊等決策者面對眾多批評,即使並非本身犯錯,也要為任內所發生的事負責。美國聯儲局的領袖亦然,他們須依據未必可靠的數據作出意義重大的決策,又受制於政客及往昔聯儲局領袖所定下的規條,面前絕少有可取的「正確」選項。 聯儲局眼前的轉捩點,是必須在收緊貨幣政策以...全文

回應(0)    閱讀(103)

上世紀九十年代,科網泡沫膨脹,科網股成為市場寵兒,令人記憶猶新。目前掀起人工智能(AI)熱潮,概念股備受追棒,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嶄新科技能大幅改善生活,所以受到公眾注視,獲得投資者押注,可是大部分人只聽聞新科技的好處,根本不知其運作方式。 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令很多投資者不...全文

回應(0)    閱讀(127)

今年以來美國股市節節上升,雖然漲幅集中於一小撮超級重磅股,基本由「科企七雄」(Magnificent 7)帶領升勢,包括蘋果、微軟、Google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母公司Meta、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網購巨企亞馬遜、人工智能晶片龍頭輝達(Nvidia)。美股顯然...全文

回應(0)    閱讀(105)

「市場預期能夠作為經濟走向指標」的想法應受到嚴重質疑,正如現時市場正預期聯儲局利率政策今年將正常化,筆者就想對此潑冷水,不僅因為根本沒有人知道何謂「正常」的利率水平,也由於經濟數據沒有展示出令人信服的減息需要。不是說市場是錯的,只是「預期」會經常改變以致喪失參考價值,況且很多時候,市場預期往往...全文